5月23日,《交通用生物燃料技術路線圖》(以下簡稱路線圖)中文版發布會在京舉行。這是國際能源署(IEA)一系列全球能源技術路線圖之一。它旨在通過生物燃料為交通運輸行業提供一種向低碳、非石油燃料過渡的方式,減輕對石油等傳統燃料的依賴。
國際能源署可持續發展部軻銘在詳解路線圖時表示,按照該路線圖的規劃,到2050年,通過有效措施,能夠把生物燃料在交通運輸能源占比從目前的2%提升到27%。這里所指的生物燃料大部分將來自目前尚未進行商業推廣的高級生物燃料技術。實現本路線圖,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持續、有效、靈活的激勵機制。
他同時提醒,糧食安全依舊是制定良好生物燃料政策時要考慮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保持糧食供應的可持續性也是開發生物燃料的可靠保障。開發生物燃料不會造成與人爭糧的局面,因為大多數先進的生物燃料原料都選用非糧材料,比如玉米芯以及其他農林廢棄物等。
路線圖中并沒回避開發這類技術可能遇到的挑戰,它以藻類用作生物燃料原料對此加以說明。目前種植藻類再從中提取油料還比較昂貴,成本大概在5.75美元/升,這還不包括轉化成生物燃料的成本。藻株優化、降低成本、擴大生產等是藻類生物燃料開發和商業化運作的重要挑戰,需要在基礎研發工作上投入更多。
軻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路線圖在中國實施面臨的挑戰與其在國際上實施所面臨的挑戰一樣,有幾個關口要過。首先是原料供應問題,雖然中國是糧食生產大國,但不能保證在發展生物燃料的過程中能夠收集到足夠原料。其次,生物燃料應用于交通領域時可能會遭遇技術壁壘。最后是基礎設施配套問題。但他同時指出,如果政府能夠給予政策支持,行業也能積極推動,路線圖在中國順利實施指日可待。
IEA可再生能源處高級能源分析員亞當·布朗博士在會上表示,路線圖中所指的高級生物燃料,比如纖維素乙醇,即利用木質纖維素原料生產乙醇已取得重大突破。今年2月,丹麥諾維信面向全球市場推出適用于纖維素乙醇商業生產的新型高效酶——諾維信CTec3,進一步提升了生物乙醇的經濟性,對玉米乙醇和汽油構成強有力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