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搞了幾個情景測試,A、B、C、D,不管是哪種情景,到2020年中國都要達到50億噸標準煤,所以能源的需求是巨大的。”5月26日,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在上海舉行的中美清潔能源論壇上說。
國家統計局今年2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11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4.8億噸標準煤,比2010年增長7%。
張國寶的表態意味著,未來8年,中國的能源消費量還有約43.7%的增長空間。
張國寶稱,在能耗仍有大量增長的情況下,要達到中國對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到15%”的目標,“將十分艱巨,減排壓力巨大。”
眼下,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而一度被寄予厚望的核電建設進度受日本福島核電事故影響。
“中國人均能源消耗量剛達世界平均水平”
張國寶透露,“幾天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召開中國能源中長期發展戰略研討會,與會者一致認為,中國的能源問題嚴峻,在節能上應該下更大的工夫。”
在全球最大的人口規模下,中國能源消耗總量也已達全球第一,于2011年超過美國。
“要知道中國的人均消費量才剛剛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張國寶稱,全球2011年平均一個人一年消耗2.6噸標準煤,“前幾天有數據說,中國人一個人一年才消耗2.3噸標準煤,最近到國外做報告,我要把這個數據做實。經過統計后,發現(中國人均消耗量)超過2.6噸標準煤,現在是在全世界平均水平。”
不過,中國未來的能源消耗總量仍有相當大的上漲空間。
張國寶稱,“美國每年一個人消耗1.5萬度電,我們還很低,每人每年耗電3400度電。如果我們要達到小康的水平,需求的總量是非常巨大的。”
張國寶解釋,中國(當前)的發展階段,制造業占的比重比較大,是世界制造工廠,“我們進口能源、資源,但也出口很多產品,這些產品又帶走很多能源。這個數據有的說是占27%、28%,我沒算過,是不是準確不知道,不過肯定有相當部分的能量以產品的形式出口到外面。”
“又一個三峽工程”
對于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張國寶認為難以改變。
“中國現在煤炭在一次能源當中的比重是68%,但在發電中,裝機容量中以煤為原料的燃料機組占78%,而電83%是煤發出來的,這個比重比較高,你想降低1%~2%,都要付出艱巨的努力。”張國寶介紹,現在中國由于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年排放已達98億噸,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調結構”勢在必行。張國寶說,中國今后經濟工作當中,必須著力調整產業結構,“中國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和西方國家有不小的差距,要努力減少GDP的能耗,無論是在生產、流通、使用環節都非常浪費。”
水電可能是個突破口。
中國證券報5月24日報道稱,裝機容量達300萬千瓦的大唐云南觀音巖項目已獲國家發改委核準。此次核準使今年3月以來水電項目審批加速的態勢得以進一步確立。業內人士預計,在經濟形勢面臨下行壓力下,水電項目將成為“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中的重要選項,下半年大型水電項目或迎來核準高峰。
張國寶說,“2011年,中國的水電建設投產規模創了歷史新高,水電裝機容量達到2.3億千瓦。從今年電源基本建設投資完成數據來看,一季度電源基本建設投資完成額是724億元,同比增長了18.3%,其中水電投資276億元,同比增長了78.06%。”
張國寶透露,前幾天,其視察了金沙江上的溪洛渡和向家壩水電站,裝機量分別達到1386萬千瓦和600萬千瓦,加在一起又是一個三峽工程,分別在今年和明年首批機組發電。以四川為例,去年發電1700多億度,其中水力發電1200多億度,火力發電只有不到600億度。
中美能源合作“雷聲大雨點小”
在此前數輪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能源合作一直占據重要地位。對于中美之間的能源合作現狀,張國寶直言是“雷聲大雨點小”。
“在新能源領域,中美簽訂一系列的協議,企業界也有強烈的合作之意愿,在北京發表中美聯合聲明,成立清潔能源研發中心,我就是簽字人。”張國寶稱,“但坦率地說,我今天不是公職了,我可以說得自由一點,我覺得是雷聲大雨點小,實質性的成果并不多。”
張國寶稱,“我自己想了一句話,一頭熱一頭涼,政府中間唱雙簧,跟中國有競爭關系的挺冷,跟中國有貿易合作關系的挺熱。唱雙簧,美國朋友可能不懂,一個人在前面做動作,一個人在后面出聲,這叫雙簧。”
張國寶稱,最近中國和美國在太陽能領域發生了極大的不愉快。“雙反”(反補貼、反關稅)涉及高達30%以上的懲罰性關稅,雖然美方稱沒有政治意圖,但明顯是貿易保護主義。
在張國寶看來,盡管中國光伏產品出口到美國不少,但中國從美國進口的更多,“就太陽能這一個產品而言,中國實際上是逆差,看上去很多,我們的太陽能設備都來自于美國,原材料多晶硅也是來自于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