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石油委員會(NPC)于2007年7月18日發布《面對嚴峻的能源需求——2030年國際石油與天然氣展望》報告,報告考察了2005年到2030年國際能源狀況的各個方面。這份報告歷時18個月,共邀請了350名擁有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員,其中很多人都來自能源研究領域之外(地緣政治學者、戰略學者等),走訪了1000多個個人和團體,是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全球能源考察。
沙特阿美公司現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阿卜杜拉·朱馬在《世界能源》雜志談能源安全時強調,應采取整體觀念對待能源問題。
受多種因素影響,短視政策有時主導能源安全
朱馬指出,全球能源安全,特別是對石油進口的依賴,是當今很多國家議事日程的頭等大事。這不僅因為油價波動、供應緊張,而且能源關系到基本的現代生活。影響能源安全的因素有很多,與能源供應直接相關的因素包括:能源資源、金融投資、技術投入、石油工業的專業技術能力、國家與地方的能源政策。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那些與能源沒有直接關系的政府政策,如國家安全政策、國內國際政治考慮、環境與公共衛生政策等,也都會影響到能源生產商、消費者和市場。“在當今,一些短視的行為和政策有時主導了復雜的能源背景”。
朱馬認為,未來幾十年,全球的資源可以滿足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世界目前探明石油儲量有1.2萬億桶,再算上待發現油田、提高采收率和非常規資源,可采儲量達4.5萬億桶。現在市場供應充足,庫存量也在增加,過去兩年油價上升不是由于石油供應短缺,而是出于對供應短缺的恐懼。
如果不是那些出于各種“堂而皇之”理由的決策,市場形勢本來會更好些,石油價格也不會如此波動。其表現如:對勘探活動的限制、阻礙新建設施審批、對幾個主要產油國投資的制裁。另外,對油品生產額外加稅;有的國際組織針對常規化石燃料,鼓動推行歧視性的環境稅;一些不切實際嚴格而且寬泛的標準,限制了石油工業的供應能力,同時也引起市場價格波動。總之,這些政策對能源供應的影響深刻而復雜,盡管有時并不是有意的。
因此,世界在能源問題上必須增強整體觀念,擴大分析問題的范圍,要考慮到各種經濟、政治行為對能源供應和能源安全的影響。以此為出發點,研究公共政策、提高能源效率、重視節能、加強對需求的管理,這一切將對滿足能源需求增長、增進全球穩定繁榮、保護環境和長期能源安全發揮重要作用。
投資和技術不是問題,政治使能源安全復雜化
全球與地區政治向來對能源供應和能源安全影響重大,尤其是石油工業,地緣政治影響廣泛而深刻。換句話說,當我們把石油從地下儲量變成石油供應并提供給消費者時,情況就變得復雜起來了。
先說投資與技術。可以確信,世界有充足的資本,無論是國家石油公司、跨國石油公司,還是一般投資者,不會讓那些待開發資源因缺少資金而閑置。就技術而言,石油工業一直在開發新技術以適應挑戰,如一二十年前聞所未聞的四維地震、數字油田開發、用于油藏模擬的并行處理計算機系統等已經成為常規技術。
然而,在能源安全方程中,政治一邊十分復雜,隨著能源需求的增長,各國更加看重整個油氣價值鏈、不同地理條件的資源以及國外的商業機會。如油氣田開發參股、上游合同或租借、跨國油氣產品運輸、長期的LNG項目、下游產業及銷售等等。
再說合作與競爭。無論是主要大國還是較小國家,在能源、經濟和戰略利益方面,存在不同的交匯點和分歧點,有關各方從各自的目的出發,存在合作與競爭的空間。各國利益和企業利益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決定了能源地緣政治尤其是石油工業的特點。來自媒體的報道表明,各地的政治緊張局勢影響著當前的能源環境:伊朗核問題、伊拉克安全形勢、尼日利亞國內動蕩、拉美國家的國有化浪潮、蘇丹與哥倫比亞、里海周邊的國家的種族糾紛等,都在改變著不同地區的力量平衡。
如中東及其石油資源直接與韓國、日本、中國、美國及歐洲各國的能源安全和經濟利益相關。傳統的全球石油經營者如美國、英國、法國,越來越感到來自中國、印度、俄羅斯、馬來西亞、巴西等正在興起的力量的競爭。
跨國石油貿易在很大程度影響世界供應,一些重要海上通道的安全,如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就顯得格外重要。跨國油氣管道也集中反映了地緣政治分歧,涉及雙邊或多邊國際合作、競爭甚至沖突。
兼顧各方利益,確保共同能源安全
顯而易見,不能孤立地考慮能源安全、政治經濟利益、環境與公共政策等問題,必須承認這些領域的相互聯系,這樣才能在平衡生產國與消費國利益的基礎上制定能源戰略,確保大家共同的能源安全。
朱馬表示,沙特阿美公司理解石油工業的這種整體性,認為解決能源這樣復雜的問題需要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正是基于這一認識,我們與世界各國和很多企業建立了牢固的商業合作伙伴關系。為了增進市場穩定,沙特承諾保持150萬至200萬桶/日石油剩余產能,我們推進油氣勘探計劃,開展一系列世界規模的大型油氣加工項目。從公司長期戰略出發,要加強下游業,包括石油化工、國內外煉油加工銷售。相信通過坦誠的討論,富有成果的磋商和建設性的合作,能源業者包括所有股東、生產商、消費者和政府,可以建立起務實的未來解決方案和戰略。只有這樣,未來的能源業才能在保護我們這個星球的同時滿足人們的需求,創造一個更加繁榮、擁有更多發展機遇的世界。
--來源: 石油商報
沙特阿美公司現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阿卜杜拉·朱馬在《世界能源》雜志談能源安全時強調,應采取整體觀念對待能源問題。
受多種因素影響,短視政策有時主導能源安全
朱馬指出,全球能源安全,特別是對石油進口的依賴,是當今很多國家議事日程的頭等大事。這不僅因為油價波動、供應緊張,而且能源關系到基本的現代生活。影響能源安全的因素有很多,與能源供應直接相關的因素包括:能源資源、金融投資、技術投入、石油工業的專業技術能力、國家與地方的能源政策。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那些與能源沒有直接關系的政府政策,如國家安全政策、國內國際政治考慮、環境與公共衛生政策等,也都會影響到能源生產商、消費者和市場。“在當今,一些短視的行為和政策有時主導了復雜的能源背景”。
朱馬認為,未來幾十年,全球的資源可以滿足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世界目前探明石油儲量有1.2萬億桶,再算上待發現油田、提高采收率和非常規資源,可采儲量達4.5萬億桶。現在市場供應充足,庫存量也在增加,過去兩年油價上升不是由于石油供應短缺,而是出于對供應短缺的恐懼。
如果不是那些出于各種“堂而皇之”理由的決策,市場形勢本來會更好些,石油價格也不會如此波動。其表現如:對勘探活動的限制、阻礙新建設施審批、對幾個主要產油國投資的制裁。另外,對油品生產額外加稅;有的國際組織針對常規化石燃料,鼓動推行歧視性的環境稅;一些不切實際嚴格而且寬泛的標準,限制了石油工業的供應能力,同時也引起市場價格波動。總之,這些政策對能源供應的影響深刻而復雜,盡管有時并不是有意的。
因此,世界在能源問題上必須增強整體觀念,擴大分析問題的范圍,要考慮到各種經濟、政治行為對能源供應和能源安全的影響。以此為出發點,研究公共政策、提高能源效率、重視節能、加強對需求的管理,這一切將對滿足能源需求增長、增進全球穩定繁榮、保護環境和長期能源安全發揮重要作用。
投資和技術不是問題,政治使能源安全復雜化
全球與地區政治向來對能源供應和能源安全影響重大,尤其是石油工業,地緣政治影響廣泛而深刻。換句話說,當我們把石油從地下儲量變成石油供應并提供給消費者時,情況就變得復雜起來了。
先說投資與技術。可以確信,世界有充足的資本,無論是國家石油公司、跨國石油公司,還是一般投資者,不會讓那些待開發資源因缺少資金而閑置。就技術而言,石油工業一直在開發新技術以適應挑戰,如一二十年前聞所未聞的四維地震、數字油田開發、用于油藏模擬的并行處理計算機系統等已經成為常規技術。
然而,在能源安全方程中,政治一邊十分復雜,隨著能源需求的增長,各國更加看重整個油氣價值鏈、不同地理條件的資源以及國外的商業機會。如油氣田開發參股、上游合同或租借、跨國油氣產品運輸、長期的LNG項目、下游產業及銷售等等。
再說合作與競爭。無論是主要大國還是較小國家,在能源、經濟和戰略利益方面,存在不同的交匯點和分歧點,有關各方從各自的目的出發,存在合作與競爭的空間。各國利益和企業利益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決定了能源地緣政治尤其是石油工業的特點。來自媒體的報道表明,各地的政治緊張局勢影響著當前的能源環境:伊朗核問題、伊拉克安全形勢、尼日利亞國內動蕩、拉美國家的國有化浪潮、蘇丹與哥倫比亞、里海周邊的國家的種族糾紛等,都在改變著不同地區的力量平衡。
如中東及其石油資源直接與韓國、日本、中國、美國及歐洲各國的能源安全和經濟利益相關。傳統的全球石油經營者如美國、英國、法國,越來越感到來自中國、印度、俄羅斯、馬來西亞、巴西等正在興起的力量的競爭。
跨國石油貿易在很大程度影響世界供應,一些重要海上通道的安全,如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就顯得格外重要。跨國油氣管道也集中反映了地緣政治分歧,涉及雙邊或多邊國際合作、競爭甚至沖突。
兼顧各方利益,確保共同能源安全
顯而易見,不能孤立地考慮能源安全、政治經濟利益、環境與公共政策等問題,必須承認這些領域的相互聯系,這樣才能在平衡生產國與消費國利益的基礎上制定能源戰略,確保大家共同的能源安全。
朱馬表示,沙特阿美公司理解石油工業的這種整體性,認為解決能源這樣復雜的問題需要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正是基于這一認識,我們與世界各國和很多企業建立了牢固的商業合作伙伴關系。為了增進市場穩定,沙特承諾保持150萬至200萬桶/日石油剩余產能,我們推進油氣勘探計劃,開展一系列世界規模的大型油氣加工項目。從公司長期戰略出發,要加強下游業,包括石油化工、國內外煉油加工銷售。相信通過坦誠的討論,富有成果的磋商和建設性的合作,能源業者包括所有股東、生產商、消費者和政府,可以建立起務實的未來解決方案和戰略。只有這樣,未來的能源業才能在保護我們這個星球的同時滿足人們的需求,創造一個更加繁榮、擁有更多發展機遇的世界。
--來源: 石油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