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03月01日訊
從創建時50萬元的注冊資金,到如今固定資產近億元,年銷售收入1.4億元;從高耗能、高排放的污染大戶,到節能減排的排頭兵,臨江市東鋒有色金屬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海東坦言:“這一切變化均來源于科技創新。”
200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趙海東了解到金屬鎂是一種用白云石冶煉出的應用于汽車、通訊器材等行業的金屬,而他的家鄉就擁有儲量豐富的白云石礦。同年4月,他注冊成立東鋒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可公司成立不久,鎂價下跌和原材料的上漲,讓公司陷入困境。面對挫折,趙海東沒有放棄,他選擇向科技要效益。他先后聘請了6名國內知名專家作為公司的技術顧問,進行新產品開發、技術攻關和改造。公司成立不到兩年,產品就出口到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隨著企業的不斷壯大,又一難題讓趙海東焦心:按當時的生產工藝,每生產1噸金屬鎂就需要消耗原煤12噸,年二氧化硫排放量達到710噸。生產金屬鎂的礦石,只有20%能變成產品,其余80%的成了礦渣廢料。由于無法處理,這些廢礦渣、煤渣,既占用了大量土地,又嚴重污染了周邊環境。
趙海東從山西請來工程技術人員進行規劃設計。經過技術改造,新上煤氣站一座,重新改造了18臺還原爐,并對生產過程中的水路、氣路、煤氣管道等全部進行了更新改造,使生產技術達到了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改造后,熱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生產1噸金屬鎂的耗煤量也降低到7噸以下,減少原煤40%,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降低了80%還多。同時,企業鎂錠產品的生產能力也提升了10%,煤焦油得到有效回收利用。
盡管節能超過了40%,但趙海東沒有滿足。2007年,東鋒公司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環保整治,回收利用金屬鎂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渣、廢水。這些曾經的廢棄物、污染源,被制成了免燒磚。在這之前,東鋒公司與吉林建筑工程學院聯合開發全自動鎂渣磚生產線和鎂渣小型空心砌磚生產線,預計年產鎂渣磚8000萬塊、鎂渣小型空心砌磚20萬立方米。該項目被省科技廳確認為2007年科技創新項目。如今,東鋒公司已逐步形成了原煤變煤氣——煤氣煉鎂——余熱發電——煤渣、礦渣燒磚新型產業鏈,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