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03月02日訊
近日,工信部印發了《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該規劃從經濟目標技術目標創新目標和發電成本目標四個方面,明確提出了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方向。
在此次規劃中,最受市場關注的無疑是光伏發電成本目標,規劃提出,到2015年,光伏組件成本下降到7000元/千瓦,光伏系統成本下降到1.3萬元/千瓦,發電成本下降到0.8元/千瓦時;到2020年,光伏組件成本下降到5000元/千瓦,光伏系統成本下降到1萬元/千瓦,發電成本下降到0.6元/千瓦時。
光大證券認為,該規劃的出臺有利于中國整體光伏行業的有序發展,并有效促進整個光伏發電產業鏈的成本有效下降,從而促進國內光伏市場需求的增長。未來整個行業的發展依舊會圍繞著如何有效降低光伏系統的發電成本進行。但是如何有效促進太陽能電池及光伏系統成本持續下降并實現實質意義的“平價上網”,仍將是光伏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和產業主題。
根據規劃要求,2015年配網側有望實現平價上網,2020年發電側有望實現平價上網,未來硅料組件以及相關配套部件等均將面臨快速降價的市場壓力,光伏發電系統也將不斷向高效率低成本方向發展。待到平價上網逐步實現后,光伏發電需求將逐步從現在的政策驅動型轉化為市場的內生性需求,行業的發展前景可期。
不過,從短期來看,政策的長期利好難掩行業面臨的業績壓力。海通證券(微博)的報告顯示,截至1月31日,公布業績快報的太陽能公司下調業績預期成為普遍現象,顯示出行業較強的周期性特點。特別是從上市公司單季度盈利情況看,上市公司去年四季度業績表現最為疲弱,大幅虧損成為普遍現象。這也表明,雖然全球光伏行業迎來以德國意大利中國為主的國家“搶裝機”浪潮,但這樣的裝機高峰也只是原有大量庫存的消化,整個行業供需格局以及景氣狀態尚未完全好轉。
海通證券認為,造成2011年A股市場公司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首先是歐債危機加深,造成了歐洲光伏市場的景氣下滑嚴重,導致全球光伏市場在2011年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供需失衡的情況。從去年3月份開始,光伏產業的發展就始終伴隨著“消化庫存”的巨大壓力,多晶硅產業鏈上產品價格急速下降,相關公司毛利率也隨之普遍下降,有些公司甚至以“虧本”為代價來消化庫存,這是造成2011年慘淡經營的最主要原因。其次,國內A股上市公司過于依賴出口,而歐元貶值使這些出口型企業蒙受的匯兌損失大幅增加,影響了企業效益。此外,應收賬款和庫存減值計提大幅增加也是導致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而今年光伏行業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特別是近期德國環境部正式公布了新的光伏上網電價下調政策議案,嚴厲程度遠超預期。國金證券認為,德國市場的急凍,將使組件企業目前較高的開工率明顯下降,組件價格再次下跌難以避免。由于目前產業鏈各環節仍處于微利狀態,短期內價格下跌空間有限,但仍可能出現類似去年四季度,由于部分產能退出而在現貨市場不計成本拋售存貨導致一波價格急跌的情形。而且,若沒有來自新興市場需求的快速補充,企業二季度可能面臨量價齊跌的困難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