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04月17日訊
衢州氟硅新材料產業是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是我省首批21個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范區之一。近年來,衢州市圍繞打造“中國氟硅之都”的目標,通過堅持規劃龍頭、增量優化、存量提升、技術創新、循環經濟五大路徑,加快推動以高端化、集群化、生態化為特征的新型氟硅產業體系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氟硅新材料產業投資規模已達143億元。2011年氟硅產業產值突破了200億元。
規劃龍頭,催生引領效應
突出總體規劃。衢州市工業基礎相對薄弱,但以巨化公司為核心的氟化工產業比較發達,是衢州發展氟硅產業的重要化工基地。為此,我市對發展氟硅產業的基礎條件作了全面分析,制定了《衢州市氟硅之都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建設“中國氟硅之都”、到2015年打造千億氟硅新材料產業板塊的總體目標,并進一步細化了氟硅產業發展的總體戰略、具體步驟及政策措施。
明確配套規劃。突出塊狀產業等發展重點,編制完成了《衢州市高新園區“十一五”發展規劃》、《開化縣硅材料產業發展規劃》等配套規劃,明確產業發展的空間、時序,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強化項目支撐。從《規劃》中梳理出20多個重點發展項目,通過排定“技術改造”、“技術創新”等一批重點項目和“培大育強”、“股改上市”等一批重點企業庫,強化企業和項目支撐,細化氟硅產業發展“路徑圖”,為統籌推進氟硅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增量優化,催生裂變效應
我市將氟硅產業戰略性項目的引進,作為引進先進技術、提升產業層次的重要突破口,主動跟蹤、深度研判國內外前沿技術的創新動態并提前尋找投資者,從2004年開始跟蹤收集國內有機硅和多晶硅產業的技術動向,積極尋找投資熱點,并于2008年成功引進了總投資16億元的中天有機硅和總投資40億元的中寧多晶硅等高新技術大項目,對完善氟硅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升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截至目前,衢州市聚集了近40家以生產有機硅和單晶硅等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企業,其中巨化集團形成了9.6萬噸/年氫氟酸的生產能力;中天氟硅6萬噸/年有機硅項目已開始試生產,最終將形成近2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中寧硅業4500噸/年、中福硅能300噸/年的多晶硅項目建設推進順利,并將最終形成12000噸/年的生產規模,這三個基礎性、原材料型的項目,占據了氟硅新型材料產業發展的上游,成為引領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
存量提升,催生集聚效應
衢州市提出要超前謀劃氟硅產業發展空間,原則上須保持工業熟地動態儲備面積1500畝以上。同時,加快完善產業平臺整合機制,出臺《深入實施衢州巨化一體化戰略支持巨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加速衢州和巨化的融合發展。此外,加快氟硅產業集聚功能區建設,目前正以現有的衢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巨化兩大部分為主體,跨區域整合開化縣的浙江省硅材料產業基地,積極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集中有限的政策資源,加大氟硅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出臺產業普惠政策和龍頭政策。如對龍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首次達到100億元、80億元、50億元,且當年上繳地方財政所得相應達到2億元、1.6億元、1億元的,相應給予其經營者一次性獎勵300萬元、150萬元、100萬元的獎勵;對市區氟硅產業的技術改造項目,竣工投產并達到一定規模的,按其設備投資額的5%以內給予一次性補助;對企業引進國外關鍵技術并進行產業化生產的,按其技術引進費用的10%以內給予一次性補助等。
依托巨化的配套資源和技術優勢,積極引導氟硅企業加強與關聯產業的橫向聯合,增強產業集群內部凝聚力,發揮集群效應。同時,加快企業上市輔導,推進企業資本多元化,對市區氟硅企業完成上市輔導的,給予企業100萬元上市前期經費補助,企業成功發行股票上市的,給予其經營層一次性獎勵100萬元等。
技術創新,催生品牌效應
衢州市先后投資2.3億元,建立浙江省氟硅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衢州氟硅技術研究院、中俄科技園等科技創新平臺,通過與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等高校院所開展密切合作,開展氟硅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進行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整合集聚科技創新資源、為中小企業提供科技服務、集中培養氟硅專業人才。鼓勵企業與國內外知名氟硅企業和科研機構進行聯合嫁接,引入先進技術,并做好消化、吸收、再提升,帶動氟硅產業優化升級。
引導企業主動參與國際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修訂,爭取更多的行業話語權。如巨化集團于2009年8月組建了浙江省氟化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開化單晶硅產業正積極爭取建立省標準化專業委員會。我市由質監部門牽頭,成立硅產業技術專家組,每月召開質量管理座談會和專家診斷會,對企業存在的工業技術、質量問題進行分析、診斷,并在單晶硅塊狀產業中,大力推廣QC小組活動。目前已有10余家企業建立了12個QC小組,研究成果達14個。
循環經濟,催生生態效應
氟硅行業肩負著節能減排、環保與安全生產的重大責任。我市在全省首創性引入工業項目決策咨詢制度,對新建、擴建項目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確保環保技術資金的到位和“三廢”的達標排放。
制定消耗定額,實行差別政策,鼓勵企業利用余能、余壓、余熱回收技術,積極推廣節水技術,提高循環用水率。推進信息技術應用,采用DCS集散控制系統,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智能化。同時,實行氟硅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實現排放廢物的資源化、無害化、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