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然氣需求的迅猛增長,我國很多地方都在準備大規模進口LNG(液化天然氣)。與此同時,綠色環保的伴生型能源LNG冷能利用也引起了各界的廣泛注意,特別是在國際油價高企以及電力成本大幅提高的大背景下,LNG冷能利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日益凸現。
中國LNG冷能利用面臨歷史機遇
約零下162攝氏度的LNG由液態氣化為天然氣時會釋放大量冷能。據測算,每噸LNG氣化過程相當于釋放830兆~860兆焦耳的冷能,將這大量的冷能進行回收,可以用于發電、化工等諸多領域,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在LNG冷能開發使用過程中幾乎沒有任何污染物排放,是一種綠色環保能源。
據統計,一個300萬噸/年的LNG接收站扣除消耗于高壓外輸氣體的壓力能后可利用的冷功率為76兆瓦,折合電能約10億千瓦時。預計到本世紀中葉,若中國消耗天然氣5000億立方米/年,其中進口LNG1000億立方米/年,或以7700萬噸/年(相當于日本目前的進口量)計,可用冷能折合電力257億千瓦時/年,相當于一個600萬千瓦電站的年發電量。
目前世界上的LNG冷能利用項目大都是單一用戶,極少有多用戶集成的項目。迄今只有20%的LNG冷能安排利用,冷能利用量僅占LNG冷能總量的8%。究其原因,一方面,目前國際上每年1.2億噸的LNG貿易中,3/4由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購買。它們市場經濟發達、地少人密,很難在LNG接收站項目同時集成規劃和安排冷能利用下游用戶群;另一方面,此前能源價格低致使冷能綜合利用項目投資效益不高,難以發展。
隨著國際石油價格暴漲,能源和電力成本大幅度增加,LNG冷能利用越來越顯得珍貴和必要。對人均能源資源只有世界一半的中國而言,其意義尤其明顯。此外,中國正處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結構加快調整的歷史時期,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新型工業化、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等重大舉措,構成了中國大規模利用LNG冷能的歷史機遇。
就目前的情況看,中國有可能把每個大型LNG接收站都規劃為包括冷能利用產業鏈、天然氣冷熱電聯供的工業能源循環經濟鏈,以及輕烴分離用作化工原料產業鏈的循環經濟園區。同時,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LNG冷能綜合優化利用技術,使LNG冷能得到科學和充分的集成優化利用。
試點表明LNG冷能利用經濟效益可觀
2007年9月,中國海油在福建建設了國內首個LNG冷能利用項目。這一項目由中海石油基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美國空氣化工產品公司聯合投資建設,總投資約3億元,其中基地集團持股51%,所需冷能由福建LNG提供。按規劃,福建LNG項目一期年進口LNG260萬噸。
中海石油基地集團石化服務公司空分項目組副組長楊學軍說,LNG冷能空氣分離項目利用LNG冷能和少量電能使空氣低溫液化,并分離出液氧、液氮等工業氣體產品,是一個節能環保型和資源循環利用型項目。福建LNG冷能空分項目將日產液氧、液氮和液態惰性氣體等產品600余噸,這比常規生產法節能50%、節水70%以上,成本節約200元/噸。
據悉,福建LNG接收站項目在利用冷能之前,投資財務內部收益率稅后為8.78%,利用冷能之后,投資財務內部收益率稅后為12.25%,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中國海油將以此項目為始,利用福建LNG的冷能資源,發展循環經濟產業,在莆田市打造我國第一個LNG冷能綜合利用產業示范園區。
臺灣中油永安LNG廠自1990年開始營運以來,曾經試圖利用LNG冷能,廣泛涉及發電、空氣分離、空調系統、養殖漁場供應海水、冷凍物流倉庫、廢輪胎脆化、游樂區人工造冰雪、燃氣發電廠機組進入空氣冷卻等領域。其中,前四項已經實現而且有成效,后面的幾項由于市場規模或經濟效益方面的原因而未能實現。
臺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高級顧問李正明介紹說,在冷能發電應用上,臺灣中油永安LNG廠的冷能發電系統,可以將LNG氣化過程中釋放的大量冷能轉化為電能,其功率為3000千瓦。如果發電機因故中斷運轉,該系統將切換至自然循環操作模式,當成LNG氣化器使用。
在空氣分離方面,臺灣遠東氣體廠1988年建廠,設計每小時40噸LNG使用量,液氮每日生產量為330噸,液氧每日生產量220噸,液氬每日生產量17.4噸,工程經費約為4920萬美元。在空調制冷方面,永安廠區內包括行政大樓、維修廠房及中央控制室空調用冰水都由LNG冷能提供。此外,由于LNG由液態氣化為天然氣時,需要大量的海水來加溫。這些海水經過過濾以及凈化,排放后的水質良好,而且恒定在18攝氏度~20攝氏度,最適合魚群生長。據統計,目前臺灣地區氣化LNG使用海水量約為3萬噸。臺灣中油公司目前無償將其排放海水交給臺灣漁民使用,反映相當好。
中國LNG冷能利用應破解障礙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模式轉型為大規模利用LNG冷能提供了絕對的必要性。大型LNG接收站的冷能,首先要瞄準空氣分離、煤氣化、輕烴分離等大規模市場。傳統的冷能產業也需要在循環經濟模式下集成利用。專家們認為,我國大規模利用LNG冷能的現階段障礙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LNG冷能綜合集成利用產業鏈,涉及下游的眾多行業、部門和企業。實施的關鍵就是接收站與下游各冷能利用項目的早期同步規劃和同步建設,因為接收站一旦建好,再想建設冷能利用裝置幾乎是不可能的,在目前我國的經濟體制和項目審批程序下,這是最大的障礙。
華南理工大學天然氣利用研究中心教授華賁說,中央企業與地方政府、企業各自掌握產業鏈的不同環節,部門分割、短期利益驅動、觀念落后等都是統籌規劃的巨大障礙。LNG冷能利用,既需要地方政府協同相關中央企業部門統一規劃,又需要遵循市場機制和規律辦事,這當中,規劃是關鍵。因為一旦各自分別完成規劃設計,再想改就來不及了。
其次,迄今的經驗說明,多數LNG項目按照市場機制推進下游冷能利用產業鏈的構建都有困難。這同組建循環經濟園區的困難是非常類似的:各行業的國有大公司都希望牽頭做主,難以互讓;在內部各子公司或部門間則以行政管理方式配置資源,時常脫離市場規則。例如,LNG接收站向下游冷能用戶售冷的價格隨意敲定,難以保證互利。
實際上,向下游潛在用戶提供合理而有競爭力的冷能價格,是招商引資的重要條件。沒有下游冷能市場的充分發育,接收站就不可能從冷能利用中獲取經濟效益。
再次,LNG氣化操作和下游用戶對冷能的利用在時間和空間上不同步。時間不同步主要是LNG接收站氣化負荷必須根據下游需求而變化,主要有季節性和晝夜性波動;而冷能用戶對冷能負荷的需求則隨生產過程和市場需求變化。兩者規律完全不同,基本是不同步的。空間不同步是由于LNG接收站只需考慮碼頭、LNG儲罐、氣化設施等,占地面積并不大;而冷能利用項目,無論是空分還是輕烴分離等,占地面積都較大,這就會產生冷能輸送距離較遠,運送成本較高,經濟效益減少的問題。專家認為,這些問題應該通過加強規劃,就近建設循環工業園來解決。
專家們認為,特定的歷史機遇使中國LNG冷能具備了綜合集成條件,在充分汲取各國成熟技術基礎上,通過自主集成創新,利用好這個機遇,中國LNG冷能利用一定能實現技術、管理機制和市場運作等各方面的突破。樂觀預計,中國LNG冷能綜合利用率可達70%以上,有效能利用率可達到30%~40%,將居于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