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盆地是新疆所有盆地中惟一尚未發現工業油氣流的地區
●前期工作表明顯示伊犁盆地具有一定的油氣勘探前景
●中國石化在伊犁盆地登記的探礦權面積約4431.29平方千米
中國石油網消息:伊犁盆地石炭—二疊系烴源特征及資源潛力研究項目的科研人員,經過為期一個月的野外地質考察工作,日前圓滿完成項目設計要求的樣品采集任務,為下一步研究該區有利的勘探方向及勘探目的層位的選擇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這個研究項目是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承擔的。
面積約達2.8萬平方千米的伊犁盆地,位于新疆西北部,西鄰哈薩克斯坦,為北天山與南天山所夾持的山間盆地。盆地呈向東收斂的三角形,是在前震旦系基底之上發展形成的內裂谷盆地—山間陸相盆地雙層結構盆地,為火山噴發巖和碳酸鹽巖兩種類型的巖相建造,可劃分為包括兩坳一隆的三個一級構造單元。目前,中國石化在伊犁盆地登記的探礦權面積約4431.29平方千米。
長期以來,由于對伊犁盆地的油氣勘探投入較少,研究程度較低,多家石油公司對該盆地進行區域研究,均未取得實質性進展。截至目前,伊犁盆地是新疆所有盆地中惟一尚未發現工業油氣流的地區。
近年來,通過重新投入一定的工作量,寧1井及寧4井曾分別在侏羅系底和三疊系頂部獲低產油氣流,在二疊系和石炭系地表見油苗,這均顯示伊犁盆地具有一定的油氣勘探前景。但從總的勘探工作來看,盆地勘探程度依然較低,鉆井數量少且取心不多,加之不同研究單位對伊犁盆地的烴源巖層位存在不同的認識,對烴源巖成熟度的認識也存在差異,影響了伊犁盆地的油氣勘探。
為了在總體上提升對伊犁盆地的認識水平,評價盆地的資源前景,加快伊犁盆地油氣勘探步伐,中國石化勘探西北分公司部署了“伊犁盆地石炭—二疊系烴源特征及資源潛力研究”項目。承擔該項目研究的科技人員,在進行大量野外地質樣品采集與分析的基礎上,采用先進的測試技術及實驗模擬等技術手段,從地表露頭與鉆井取心有機地球化學綜合剖面入手,以烴源巖判識、成藏期確定、有效烴源巖演化及有效烴源巖分布為研究重點,通過建立綜合地球化學剖面,分析盆地烴源巖的生烴演化模式,計算油氣資源量,結合沉積構造演化,確定盆地石炭—二疊系有效烴源巖層系的縱橫向分布,分析其油氣資源潛力,為下一步對該區的勘探投入及部署和油氣勘探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本次野外地質考察的工區范圍包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全境的8個縣市,野外行程5000多千米,重點對伊犁盆地石炭系—二疊系野外露頭地質剖面開展野外地質考察工作,對可能的烴源巖發育層以及油氣苗如瀝青顯示等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觀察和描述,系統地采集了5條石炭系—二疊系野外實測地質剖面的烴源巖、包裹體和瀝青等樣品。同時,對察布查爾縣坎鄉蘇阿蘇河東三疊系、侏羅系等剖面進行了實地踏勘和樣品采集,還對P1600淺井的侏羅系烴源巖巖心進行了觀察和樣品采集。本次野外工作實測地質剖面累計長度達11公里,共采集各類巖石樣品400多件,重達800千克,拍攝關于各類地質現象的照片近200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