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網消息:中國東部老區的油氣勘探必須要采用新思維和新方法,這是勘探家們多年來從實踐中得到的共識。由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勝利油田分公司地質科學研究院共同承擔的中國石化股份公司科技開發項目“東營凹陷成烴成藏定量研究”,經過近3年時間的努力探索,日前已圓滿完成并通過專家鑒定。該項目研究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油氣資源潛力定量評價方法技術,為逐步解決一系列制約油氣資源潛力分析的理論及技術難題提供了支撐。
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目采用全新的思路開展東營凹陷成烴成藏定量研究與探索,指導思想正確,工作思路清晰,項目技術路線詳盡,可操作性強,研究成果報告和圖冊規范,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目前,我國油氣勘探中的成烴研究,主要基于蒂索提出的“干酪根熱降解晚期生烴學說”,而該學說強調有機質含量、干酪根類型等物質基礎和地溫場條件,卻忽視了反應空間這個重要的制約條件。在生油量估算方面,目前主要是利用巖樣中的殘余有機碳按成因法計算公式求取,而殘余有機碳恰恰不是對工業油氣藏作貢獻的部分。從當前的資源量計算來看,由于受樣品和研究手段的制約,輕烴這部分總量一直被忽視,導致生烴量總值偏低。在成藏研究方面,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逐步從過去的成藏要素或成藏條件分析過渡到成藏期的研究,總體思路和技術方法還是定性的綜合分析,還未滿足定量研究的要求。
“東營凹陷成烴成藏定量研究”項目,正是針對目前在成烴機理、生烴量和資源量計算以及成藏過程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而立項的。對于這個前瞻性基礎研究項目,沒有可借鑒的研究模式,許多認識又受傳統思維的影響。因此,自2005年3月開始承接該項目的研究人員,并沒有急于馬上投入工作量,而是用了半年時間反復討論各專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手段,廣泛收集國內外有關成烴成藏方面的文獻資料,詳細做好各種準備工作。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編寫了包括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攻關目標與研究內容、關鍵技術與研究難點等內容的項目設計方案,為項目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通過近3年的合力攻關,這個項目取得兩大技術創新成果和四大突破性進展。兩大技術創新:一是建立了有限空間生油模式和生油量定量計算方法,二是建立了砂巖回彈的定量模式和計算方法。四大突破性進展:一是該項目的科研人員應用天文地層年齡研究方法,將沉積速率和剝蝕量研究結合起來,精確分析計算地層年齡和剝蝕量及其平面展布;二是系統、動態地實現東營凹陷持續沉降—整體上升—全面萎縮的演化過程,實現資源潛力一體化評價,計算出東營凹陷的主要生排油階段和理論最大生排油量;三是根據壓力控制石油運移模型,計算石油運移聚集路徑,并以此為主要依據劃分出6個區帶(成藏組合體);四是根據砂巖回彈量、剝蝕前后古壓力差以及石油運移路徑與已知主要油田的擬合對比分析,結合各區帶的剩余排出油量,指出東營凹陷各區帶的有利勘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