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于2012年7月1日開始實施其爭議巨大的碳價(碳排放價格)政策,從固定碳價逐漸過渡到浮動價格階段。這對正在設計碳交易體系的中國而言,無疑是個借鑒。澳大利亞的能源結構與中國頗為類似,該國燃煤發電占全國總發電量的75%左右。
受“碳稅”、澳元升值等綜合因素影響,預計澳大利亞礦業的成本包袱將越發沉重。其是否會向中國轉嫁成本是中國關心的重點。
全球最貴“碳稅”
任何改革,總有付出代價的一方,如何給予適當的補貼,緩沖改革的影響,是改革能否推進的關鍵所在。此番澳大利亞力推全球最高碳價之際,適逢全球經濟低迷,也正因此,其改革推進進程備受關注。(編注:礦業稅便是壓垮澳大利亞前任總理陸克文的最后一根稻草。)
根據澳大利亞的“緩沖”安排,2012至2013財年(2012年7月1日-2013年6月30日),澳大利亞碳排放價格為每噸23澳元(1澳元約等于1美元),2013至2014財年為每噸24.15澳元,2014至2015財年為每噸25.4澳元。從2015年7月起,通過排放配額拍賣等方式,實現碳價靈活化,直至2018年實現碳市場價格自由浮動。
把初始碳價設定在23澳元/噸,澳大利亞有其綜合考量。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研究部主任李瑾分析,“現在澳大利亞的碳價格機制是在2011年7月前完成的,當時EUA(歐盟碳排放配額)的3個月平均價格大概為23澳元/噸。另外,基于應對氣候變化減排目標模型預計,國際碳價未來也在20至25澳元/噸。”
澳大利亞“碳稅”法于2011年11月由議會通過,對約500個碳排放最嚴重的企業強制性征收碳排放費用(通俗的說法即“碳稅”)。澳大利亞23澳元/噸的起始定價,為世界上類似法案的最高法定價格,目前歐盟國家對“碳稅”的定價一般為8.7-12.6美元/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