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危險化學品事故全過程遙測預警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項目中期總結會在北京舉行。該項目是我國危化品安全領域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的“973”計劃項目。項目研發了可對7000米內事故物質進行直接檢測的新技術,并將解決該領域關鍵科學問題,避免危化品事故信息感知中的延時和失靈,從而做到防患于未然,滿足我國重大工程建設、支柱產業發展和國防安全等重大需求。
項目首席科學家、北京化工大學教授鄭小平表示,該項目將以實現總體目標和解決關鍵科學問題為雙驅動研究導向。總體目標是以危化品物質的遙測為核心,建立事故全過程的信息感知和應急處置集成平臺,消滅危化品事故的元兇——信息感知的延時和失靈問題。而事故物質在危化品事故全過程中的遷移轉化規律及其在不同空間尺度的遙測理論與方法,則成為要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該項目將通過研究事故物質在致災、災變、減災過程中的數值模式和監測模式,建立事故致因理論,同時建立微波譜與分子結構之間的對應關系,以期完全實現事故物質的直接探測。
據介紹,該項目已經研發了危化品的太赫茲探測技術、360度旋轉的紅外遙測技術,并且在危化品的大氣遷移擴散過程和大規模人群緊急疏散方面進行了研究,設計了較為可行的方案。研究人員表示,采用該技術可直接檢測到7000米范圍內的事故物質。而目前國際上對于化學物質的檢測普遍采用質譜技術,但該技術在復雜環境下的采樣方法和抗干擾性難以滿足危化品事故的場面監視。
未來,該項目將重點研究危化品太赫茲探測和紅外遙測的環境適應性問題和智能化識別問題,同時將大氣遷移擴散過程和大規模人群緊急疏散方案嵌入設備中,以期建立危化品事故全過程遙測預警的大系統裝置。屆時,探測裝置將可在重點區域(如油氣工程、化工車間、機場安檢、重要公共場所)安裝,輔以負載探測裝置的直升機、巡邏車、機器人等,實現監測立體空間內的無縫隙化遙測,防止化工過程事故和毒氣恐怖襲擊的發生。
調查顯示,危化品事故已占全球重大事故的50%以上。2011年1~7月,國內外石油化工行業發生事故343起,其中危化品泄漏占35.3%,位居第一;而火災占31.8%,爆炸占26.5%,很大程度上也均緣于危化品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