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家央企大舉進軍陜西,“十二五”期間206個項目新增投資7000多億元,其中一半以上為石油和化工項目投資。一批項目正在加快實施,推動陜西能源化工支柱產業做大做強。這是記者8月7日從陜西省發改委了解到的。
陜西省發改委產業協調處有關負責人介紹,“十二五”期間,央企計劃在陜投建項目涉及能源化工、軍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有色冶金、輕工紡織等七大類,預計新增投資7000多億元。
據記者統計,在這些項目中,石油和化工項目投資額超過3900億元,占一半以上,涉及油氣勘探開發、石油化工、現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煤油氣綜合利用等,包括投資1036億元的中石油油氣開發項目、投資200億元的中石化油氣勘探開發項目、投資126億元的中石化新疆煤制天然氣外輸管道工程(陜西段)、投資1052億元的神華陶氏煤化工項目、投資396億元的中煤能源集團360萬噸/年甲醇及深加工項目等。此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華電集團、中國華能集團、中國鹽業總公司等也在陜西分別布局高性能碳纖維、TFT液晶顯示材料、乙二胺、乙二醇、煤制芳烴、鋰離子電池等項目。
中石油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廖永遠此前表示,中石油長慶油田計劃在2013年實現油氣當量5000萬噸,將長慶油田變成“西部大慶”。為確保實現這個目標,中石油將投資1000多億元,是在陜西投入強度最大的一次,涉及石油、天然氣、煤層氣、裝備制造、工程技術等領域。
“我們非常珍惜與央企合作的機會。央企不僅帶來了項目和資金,更重要的是引進了先進的技術、管理和人才新理念,促進我們調結構、轉方式,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陜西省國資委主任劉陽告訴記者。
一批石油和化工大項目已經實施。7月1日,中石油與陜西延長石油集團共同出資組建的陜西延安石油天然氣有限公司成立,同時第一口油井正式開鉆;6月23日,全球最大的煤化工項目——神華陶氏榆林煤炭綜合利用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通過了黃河水利委員會審查,標志著該項目的水資源已經獲得保障;中國大唐集團府谷能源公司煤制甲醇、甲醇制聚丙烯項目正在緊張施工;中煤能源集團與延長石油共建的靖邊煤油氣鹽綜合利用項目基礎設計已完成,轉入地上結構施工;華電集團在榆林的世界首套萬噸級煤制芳烴項目已建成正在試車;長江三峽集團與陜煤化集團合作的蒲城年產180萬噸甲醇、70萬噸烯烴項目進展順利,部分單體工程封頂。
陜西當地企業表示,央企入陜有力帶動了地方經濟和企業發展。延長石油集團董事長沈浩說,近年來通過與央企合作,延長石油吸取了許多成功經驗,實現了快速發展、合作共贏。
新聞快評
值得期待的“第四次牽手”
陜西省與央企合作由來已久,截至目前,央企與陜西的合作項目累計332個,總投資7279億元,其工業產值約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28%。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156項重點工程中有24項落戶陜西,奠定了陜西工業基礎;“三線建設”時期,航天、軍工產業全面進駐陜西,奠定了陜西航天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西部大開發前10年,中石油、神華集團等央企進軍陜西勘探開發煤油氣資源,創造了“陜北奇跡”。而今年確定的“十二五”期間央企在陜投建一系列重大項目,被稱為雙方的“第四次牽手”。
央企入陜,不僅帶來了大量的項目和資金,優化了國企股權結構,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同時也帶來了技術、管理和人才等方面的新理念,加快了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可以說,陜西為央企生存發展提供了一片廣闊的沃土,而央企也為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
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從“十二五”開始,西部地區將會發力趕超,這也是能源化工區域布局的必然趨勢。隨著東部產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步伐加快,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關中—天水經濟區、西咸一體化、陜甘寧革命老區建設高潮迭起,為陜西等西部省份與央企合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空間。
面對當前嚴峻、復雜的經濟和市場形勢,企業和地方更應攜手應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西部發展離不開央企,央企發展也繞不開西部,雙方的“第四次牽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