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不斷增加,每年城市人口將新增100萬,這不僅給城市的生活水平、能源、交通、氣候等帶來巨大影響,還對醫療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現在世界范圍內能夠提供解決方案的技術在不斷涌現,但這些技術需要以材料科技的突破來奠定基礎。”拜耳材料科技聚碳酸酯業務部全球負責人科尼希日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應對全球挑戰,新材料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其實,新材料是解決世界所面臨諸多挑戰的有力武器,全球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等矛盾為新材料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已是著名跨國企業的共識。中國則成為各材料公司爭先搶灘的主要目標市場。
“全球有戰略性意義的趨勢主要有3個,資源效率,營養資源,還有全球化的科技發展。”贏創工業集團大中華區總裁李漢卓表示,贏創產品一直在適應全球的發展。為減少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汽車輕量化成為贏創的一個重要努力方向。耐刮擦、具有抗紫外線性能及高設計自由度的新材料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贏創則致力于提供此方面的解決方案。
帝斯曼中國運營和責任關懷部副總裁戴文思表示:“當我們研發新材料時,需要注重客戶的需求在哪里。帝斯曼一直以來都是根據客戶需求進行研發,利用最新的聚合物以及其他一些特殊材料,將功能性轉化為特性,再轉化為產品。比如,我們正在開發eco-plus的概念,到2050年,有希望做成組合生態系統的產品,不僅在價格方面具有競爭性,還具有生態效益,這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拜耳在與各方合作、協作方面的實踐同樣成功。“新的解決方案涉及非常復雜的工作,僅僅單打獨斗去做研究已經不夠了。鑒于此,我們在全球拓展網絡,加強了與企業和大學的合作。”科尼希說,條件具備的時候拜耳還將通過收購的方式,將合作方納入到拜耳的知識框架中來,讓其更好地參與到拜耳的業務發展中。這是目前拜耳所秉承的一個非常成功的模型,也是2002年以來拜耳打造的一種新模式。
陶氏化學在過去幾年對業務模式也進行了調整,以便和客戶更密切地合作。“我們參與到客戶的產品設計當中,與客戶之間不僅僅是買賣的關系,陶氏也真正成為客戶開發流程的一部分。如果想給客戶帶來滿意的增值,就需要這樣做。”陶氏化學大中華區總裁石博韜說。
工業化、城鎮化的高速發展以及日益提高的環境、能源需求,使中國成為眾多材料公司看好的黃金地帶,他們紛紛在中國設廠、建分公司,并為未來制定了更加科學的發展規劃。
瓦克化學中國區總裁周博世說,中國的“十二五”規劃提出很多嚴格的要求,要達其目標,需要很多先進的材料。中國正處于城鎮化進程中,同時還要減少人均能源消耗量,瓦克在此方面已經作出自己的貢獻。如瓦克的產品能使風電廠更加清潔、綠色,多晶材料可進一步提升太陽能行業的效率。
贏創目前在上海和臺灣已建設生產基地。李漢卓說,未來幾年還將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建設項目,同時也會將先進的技術帶到中國來。比如贏創最近在吉林建立了1個先進材料工廠,使用贏創最新的技術,同時也授權合作伙伴使用其技術。此外,贏創還將與中國的大學建立合作項目,以進一步提升聚合物的性能。
朗盛集團大中華區總裁柯茂庭表示,對于輪胎制造商而言,不論是可持續性、耐久性,還是高性能等,沒有橡膠,這一切都是無法實現的。“我們的解決方案致力于讓中國1億多輛乘用車更安全、更環保。”柯茂庭說。
致力于為中國市場提供更好的服務,陶氏化學2009年在上海設立了新的研發機構。石博韜表示:“當我們談及高附加值的產品組合或者采用新材料的時候,不僅是一個5年的實踐。創新和研發是生命的組成部分,也是對未來的一個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