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穩定農資市場價格,保障糧食生產安全,陜西省2月中旬決定對陜西省春耕期間部分化肥生產企業所產且供應省內市場的尿素、磷酸二銨兩種優質化肥實行政府補貼。補貼政策出臺后,當地化肥價格出現了明顯回落,但一些業內人士對這種“價格干預”方式評價不一。他們認為,與其通過補貼強行干預市場,不如直接將補貼發放給種糧農民。
政府補貼后化肥價格回落
2月中旬,經陜西省政府同意,陜西省物價局、陜西省財政廳、陜西省供銷合作總社聯合發文,決定投入4700萬元對陜西省春耕期間部分化肥生產企業所產且供應省內市場的尿素、磷酸二銨兩種優質化肥實行政府補貼。補貼時間從2008年2月下旬至5月上旬。補貼范圍為陜西陜化化肥股份有限公司所產尿素和磷酸二銨、陜西渭河重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所產尿素,且在這一時段按政府規定價格銷往省內的。
陜西省規定,春耕期間渭化和陜化政府補貼的尿素每噸出廠價不得高于1650元;磷酸二銨出廠價原則上不得高于2008年1月上旬的水平。據了解,陜西省在此次補貼中采取了部分計劃經濟時期的方法。具體來說,就是由有關部門根據全省各地的耕地面積來分配化肥的銷售量,并在每個縣選取兩家企業來經營限價化肥,并且對于整個化肥的銷售環節都有著明確的規定,出廠時要登記造冊,達到農戶手中時還要農民簽字確認,以確保低價化肥到達農民手中。通過采取這一措施,有效地達到了降低化肥價格的目的。補貼政策出臺后,陜西當地兩種受補貼化肥的價格馬上出現了回落。目前,陜西境內的磷酸二銨每噸價格只有3600元,而現在周邊的寧夏、甘肅等省區每噸大約在4100元。由于各地化肥含量不同,按可比價格計算,每噸要低150多元。另一方面,陜西省每噸尿素的批發價也要比鄰近省份低200元到300元。
陜西渭河重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是這次受到補貼的企業之一,其所屬的陜西渭河煤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市場與運銷部部長薛三省說,補貼政策對化肥生產企業和農民都是一件好事。對企業而言,得到政府的補貼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因原材料漲價帶來的成本增加,使企業保持合理的利潤空間。對農民而言,由于政府對出廠和流通環節均實行嚴格監管,并要求企業必須向市場投放定額定價的化肥,他們可以因此買到質優價廉的化肥,得到真正的實惠。
政府巨額補貼可能干擾市場
雖然補貼政策有效降低了價格,但也引發了一些業內人士的不同看法。他們認為,陜西拿出幾千萬元對化肥價格實施干預,目的是希望穩定農資價格,讓農民得實惠,但由于具體操作中是對部分地產化肥和生產廠家實行政府補貼,用的是計劃經濟的老辦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擾整個化肥市場的運轉。
薛三省認為,渭化集團經過多年的市場化運營,在補貼政策實行之前共有20多家長期合作的化肥經營企業,是他們的“金牌客戶”。在實施補貼政策的過程中,有關部門對于化肥承銷企業進行了新一輪的選拔,出于降低成本的考慮原來的一些二級批發商拿到了更多的化肥貨源。而一些老的一級批發企業由于種種原因“退居二線”,有的拿貨量從3萬多噸降到了幾千噸,這就徹底打破了現有的化肥經銷格局。
薛三省認為,另一方面由于補貼政策對于化肥銷售有“定時間、定地點、定數量、定價格、定銷售對象”的嚴格要求,造成許多批發企業拿到化肥后卻不能在所在地銷售的可能性,這就會改變甚至破壞企業原有的銷售渠道和產品區域市場占有率,打亂固有的市場格局,影響今后的銷售工作。由于這次補貼政策是暫時性的,這就意味著補貼政策結束后他們還要拿出很多精力來重新組織被打亂的銷售網絡,面臨一定的工作難度。
一些小化肥企業負責人也對補貼政策的出臺叫苦不迭,他們認為由于大型企業的化肥在當地市場占有率較高,對某一區域的化肥價格能產生較大甚至是決定性影響,政府對大型企業的化肥限價銷售后,相當于降低了這一區域化肥整體價格水平,也抑制了小化肥企業產品價格的上漲。大企業可以通過政府補貼彌補成本增加和限價銷售帶來的損益,而小化肥企業因為被迫降價銷售造成損失,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公平競爭。
一位業界資深人士則提出,政府投入巨額資金實施“價格干預”,受益最大的是省內兩家生產企業,其次才是農民。他說,國家一直對尿素實行限價,每噸出廠價不得突破1725元。而陜西省此次“價格干預”辦法規定,對陜化所產尿素6.5萬噸,磷酸二銨4萬噸,每噸按300元補貼;渭化所產尿素10萬噸,每噸按150元補貼,并要求春耕期間渭化和陜化政府補貼的尿素每噸出廠價不得高于1650元。這實際上變相突破了國家的上限,等于同意陜化將尿素出廠價提高到了1950元,渭化將尿素出廠價提高到1800元。再說,對不同企業同一品牌產品實行不同的補貼政策,實際上是在保護落后。生產工藝落后、生產成本高,就享受高標準的補貼,這對生產工藝先進、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企業很不公平。
化肥漲價需要靈活應對
其實,陜西拿出幾千萬元對化肥價格實施干預,其目的是好的,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化肥市場已經充分市場化的情況下,如果化肥價格要管控,要用市場化的方式來做。與其通過價格干預穩市場,不如直接補貼給種糧農民。
陜西農科化肥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科成說,陜西化肥價格已經放開12年了,作為全省最大的化肥連鎖經銷企業,我們一有資金二有市場三有網點,去年的銷售額達4.99億元。“讓我們苦惱的是,既然化肥已經市場化了,就應該按市場化的規律來做。這次政府實施價格干預,在一定程度上使市場主體混亂了,對我們這些在多年中形成的市場主體很不公平。”
一些業內人士提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化肥補貼這樣的臨時性干預措施不能經常采用,應對化肥價格上漲采取更多靈活性的措施。
首先,有關部門可以考慮借鑒糧食直補的辦法,將化肥補貼直接發放到農民手中。在具體操作中,由于大棚菜、果品等經濟作物收入比較高,可以考慮不再給這部分農民進行補貼,而只對糧農實行補貼。但在發放過程要考慮“量”的問題,因為根據相關部門測算,陜西省共有652萬戶農戶,今年的4700萬元補貼發放下去,平均每戶才有1塊多錢,因此應根據農資產品上漲的幅度來確定補貼的額度,在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的情況下將“足量”的補貼直接發放到農民手中。
其次,可以借鑒以往在淡季搞儲備的成功經驗,建立和完善化肥儲備制度,借以調控市場。現階段可適當提高化肥淡季儲備的數量,將來可在試點基礎上逐步建立中央以及地方兩級儲備制度,最終建立運用儲備化肥平抑價格的調控機制。
再次,給予化肥生產企業適當的電、煤、運方面的優惠政策。在國內化肥企業生產成本節節上升的情況下,為了保護化肥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可以考慮適當給予一些電、煤、運方面的優惠政策,并將這些優惠政策制度化和規范化,從而有效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
政府補貼后化肥價格回落
2月中旬,經陜西省政府同意,陜西省物價局、陜西省財政廳、陜西省供銷合作總社聯合發文,決定投入4700萬元對陜西省春耕期間部分化肥生產企業所產且供應省內市場的尿素、磷酸二銨兩種優質化肥實行政府補貼。補貼時間從2008年2月下旬至5月上旬。補貼范圍為陜西陜化化肥股份有限公司所產尿素和磷酸二銨、陜西渭河重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所產尿素,且在這一時段按政府規定價格銷往省內的。
陜西省規定,春耕期間渭化和陜化政府補貼的尿素每噸出廠價不得高于1650元;磷酸二銨出廠價原則上不得高于2008年1月上旬的水平。據了解,陜西省在此次補貼中采取了部分計劃經濟時期的方法。具體來說,就是由有關部門根據全省各地的耕地面積來分配化肥的銷售量,并在每個縣選取兩家企業來經營限價化肥,并且對于整個化肥的銷售環節都有著明確的規定,出廠時要登記造冊,達到農戶手中時還要農民簽字確認,以確保低價化肥到達農民手中。通過采取這一措施,有效地達到了降低化肥價格的目的。補貼政策出臺后,陜西當地兩種受補貼化肥的價格馬上出現了回落。目前,陜西境內的磷酸二銨每噸價格只有3600元,而現在周邊的寧夏、甘肅等省區每噸大約在4100元。由于各地化肥含量不同,按可比價格計算,每噸要低150多元。另一方面,陜西省每噸尿素的批發價也要比鄰近省份低200元到300元。
陜西渭河重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是這次受到補貼的企業之一,其所屬的陜西渭河煤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市場與運銷部部長薛三省說,補貼政策對化肥生產企業和農民都是一件好事。對企業而言,得到政府的補貼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因原材料漲價帶來的成本增加,使企業保持合理的利潤空間。對農民而言,由于政府對出廠和流通環節均實行嚴格監管,并要求企業必須向市場投放定額定價的化肥,他們可以因此買到質優價廉的化肥,得到真正的實惠。
政府巨額補貼可能干擾市場
雖然補貼政策有效降低了價格,但也引發了一些業內人士的不同看法。他們認為,陜西拿出幾千萬元對化肥價格實施干預,目的是希望穩定農資價格,讓農民得實惠,但由于具體操作中是對部分地產化肥和生產廠家實行政府補貼,用的是計劃經濟的老辦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擾整個化肥市場的運轉。
薛三省認為,渭化集團經過多年的市場化運營,在補貼政策實行之前共有20多家長期合作的化肥經營企業,是他們的“金牌客戶”。在實施補貼政策的過程中,有關部門對于化肥承銷企業進行了新一輪的選拔,出于降低成本的考慮原來的一些二級批發商拿到了更多的化肥貨源。而一些老的一級批發企業由于種種原因“退居二線”,有的拿貨量從3萬多噸降到了幾千噸,這就徹底打破了現有的化肥經銷格局。
薛三省認為,另一方面由于補貼政策對于化肥銷售有“定時間、定地點、定數量、定價格、定銷售對象”的嚴格要求,造成許多批發企業拿到化肥后卻不能在所在地銷售的可能性,這就會改變甚至破壞企業原有的銷售渠道和產品區域市場占有率,打亂固有的市場格局,影響今后的銷售工作。由于這次補貼政策是暫時性的,這就意味著補貼政策結束后他們還要拿出很多精力來重新組織被打亂的銷售網絡,面臨一定的工作難度。
一些小化肥企業負責人也對補貼政策的出臺叫苦不迭,他們認為由于大型企業的化肥在當地市場占有率較高,對某一區域的化肥價格能產生較大甚至是決定性影響,政府對大型企業的化肥限價銷售后,相當于降低了這一區域化肥整體價格水平,也抑制了小化肥企業產品價格的上漲。大企業可以通過政府補貼彌補成本增加和限價銷售帶來的損益,而小化肥企業因為被迫降價銷售造成損失,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公平競爭。
一位業界資深人士則提出,政府投入巨額資金實施“價格干預”,受益最大的是省內兩家生產企業,其次才是農民。他說,國家一直對尿素實行限價,每噸出廠價不得突破1725元。而陜西省此次“價格干預”辦法規定,對陜化所產尿素6.5萬噸,磷酸二銨4萬噸,每噸按300元補貼;渭化所產尿素10萬噸,每噸按150元補貼,并要求春耕期間渭化和陜化政府補貼的尿素每噸出廠價不得高于1650元。這實際上變相突破了國家的上限,等于同意陜化將尿素出廠價提高到了1950元,渭化將尿素出廠價提高到1800元。再說,對不同企業同一品牌產品實行不同的補貼政策,實際上是在保護落后。生產工藝落后、生產成本高,就享受高標準的補貼,這對生產工藝先進、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企業很不公平。
化肥漲價需要靈活應對
其實,陜西拿出幾千萬元對化肥價格實施干預,其目的是好的,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化肥市場已經充分市場化的情況下,如果化肥價格要管控,要用市場化的方式來做。與其通過價格干預穩市場,不如直接補貼給種糧農民。
陜西農科化肥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科成說,陜西化肥價格已經放開12年了,作為全省最大的化肥連鎖經銷企業,我們一有資金二有市場三有網點,去年的銷售額達4.99億元。“讓我們苦惱的是,既然化肥已經市場化了,就應該按市場化的規律來做。這次政府實施價格干預,在一定程度上使市場主體混亂了,對我們這些在多年中形成的市場主體很不公平。”
一些業內人士提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化肥補貼這樣的臨時性干預措施不能經常采用,應對化肥價格上漲采取更多靈活性的措施。
首先,有關部門可以考慮借鑒糧食直補的辦法,將化肥補貼直接發放到農民手中。在具體操作中,由于大棚菜、果品等經濟作物收入比較高,可以考慮不再給這部分農民進行補貼,而只對糧農實行補貼。但在發放過程要考慮“量”的問題,因為根據相關部門測算,陜西省共有652萬戶農戶,今年的4700萬元補貼發放下去,平均每戶才有1塊多錢,因此應根據農資產品上漲的幅度來確定補貼的額度,在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的情況下將“足量”的補貼直接發放到農民手中。
其次,可以借鑒以往在淡季搞儲備的成功經驗,建立和完善化肥儲備制度,借以調控市場。現階段可適當提高化肥淡季儲備的數量,將來可在試點基礎上逐步建立中央以及地方兩級儲備制度,最終建立運用儲備化肥平抑價格的調控機制。
再次,給予化肥生產企業適當的電、煤、運方面的優惠政策。在國內化肥企業生產成本節節上升的情況下,為了保護化肥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可以考慮適當給予一些電、煤、運方面的優惠政策,并將這些優惠政策制度化和規范化,從而有效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