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定價機制如何改?
伴隨著國內成品油價的下調,調整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呼聲再起。不少機構表示近期已是調整定價機制的較好時機,甚至于有機構拋出了多個版本的調整方案。事實上,發改委早已明確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方向,即加快調整頻率。而在業內人士看來,無論怎么改,都要多考慮國內市場的供需情況。
■ 新聞回顧
成品油新定價機制將縮短調價周期
2012年3月,在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表示,新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思路是:縮短調價周期,更加靈敏地反映國際市場變化,增加定價透明度,關鍵是要保證我國能源安全和市場供應。目前國際油價高位震蕩,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要在油價穩定或回落的情況下出臺,出臺前要經過中央批準,并廣泛征求社會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成品油價格還是政府指導價,有關企業將根據市場變化情況,按照政府指導價確定的原則,適時按照有關機制,對油價進行適當調整,政府物價管理部門要加強監管。
■ 消費者說
“機制調了總比沒調好”
王先生(北京車主):
這么多年,國內成品油價總體是震蕩上行,而國際油價與三四年前相比,變化并不明顯,甚至還降了一些,人民幣對美元也是強勢升值。所以成品油是怎么漲起來的我們一直算不清楚。但板子不能拍到定價機制上邊,畢竟,機制還是人定的。
當然,這樣的定價機制調了總比沒調好,新定價機制如果真能做到時間短,反應快,跟隨市場定價,那我們車主當然高興。就怕改來改去,變本加厲,漲快跌慢更厲害了。
■ 業界討論
“應考慮國內市場情況”
● 廖凱舜(安迅思息旺能源分析師):現行的正負4%的幅度并沒有什么不好,從數學概念上說,一定是下跌4%需要國際油價跌得更多。改革若取消4%的幅度考慮的并不是這點,而是希望模糊此前定價機制明確的公式,避免市場上的投機炒作。但一定還會有相應的規則,或者是別的比例,或者縮短調價周期,參考的因素會更多。目前4%變化率看的是布倫特、迪拜和辛塔三地的原油價格,但阿曼也是中國的原油重要進口來源國之一,未來是否會考慮用阿曼的現貨價格取代辛塔都很難說。另外目前調價完全只參照了國際油價的走勢,并沒有照顧國內市場供需情況,也難以真實反映市場行情,如國內若需求疲軟,但仍按照國際油價走勢再漲價就很不合理。
“調價周期或縮短至10天”
● 李宏(生意社分析師):目前機制方面,“±4%+22天”,需要同時滿足才能調價,這樣一方面會出現由于條件之一沒法滿足而苦等;例如有時候4%的條件滿足了,但是沒有到22天,價格一直不能調整。另一方面就是市場投機現象嚴重,當知道油價要上調時,市場上批發價也會不斷上漲,貿易商就可以囤貨,等到價格漲上去再出貨。這兩方面都沒有很好反映市場化的原則。如果未來僅看變化率,比如設定2%或者是4%的變化率,可能更加市場化,但也可能存在調價太頻繁的問題,所以可能有關方面還是會將調價周期縮短至10天左右。
“不能完全跟著國際油價走”
● 陳晴(卓創資訊):鑒于石油消費的特殊地位和未來國際能源供應的不確定性,我國的成品油價格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隨國際油價波動,在特殊情況下國家必然要對成品油價格進行一定的干預和管制。
即使交由企業定價,政府也應對石油價格進行監督,同時保留當發生重大變故或其他原因導致油價超出宏觀經濟所能承受的某種極限時,實行價格管制的權力,如“國際油價超過130美元/桶”之后,國家屆時仍需要適當的價格干預,少調整或是不調整成品油價格,以防油價過高對于經濟運行以及CPI造成較大的不利影響。
“新機制最佳推出時機已過”
● 李宏(生意社分析師):縮短調價的時間,加快調價的頻率,進一步市場化是發改委此前明確的改革方向。但是關于新機制出臺的時間發改委也說會擇機出臺,我認為這個“機”最關鍵還是在于國際油價水平,肯定是國際油價越低越好。因為按照這一改革趨勢,油價會頻繁調整,若國際油價上漲國內油價上調頻律勢必也會加快,政府要考慮公眾接受水平。
今年油價最低在6月份,那個時候大家猜測是推出機制的好時機,但是也沒推出。所以具體什么價位適合推出,不好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