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目前國內已掀起煤制乙二醇投資熱潮,規劃了不少項目,總年產能超過800萬噸。在近日召開的2012中國國際煤化工發展論壇上,西北大學化工學院院長馬曉迅等專家提醒說,煤制乙二醇技術還未完全成熟,最終產品能否達到聚酯級還有待驗證。另外,尚無準確的技術經濟評價和環境評估,競爭力到底有多大也需審慎檢驗,所以未來產業發展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試驗,不宜大規模全力推進,重點是搞好項目示范。
馬曉迅談到,目前全球乙二醇產能處于過剩狀態,但在我國情況恰恰相反,出現較大缺口,而且亞洲地區的產量也不能滿足需求。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乙二醇消費市場,消費量占到亞洲消費總量的72%。2011年中國進口乙二醇達727萬噸,自產320萬噸,自給率只有30%左右,表觀消費量為1047萬噸。預計2012年,中國內地乙二醇需求將達1050萬噸,對外依存度仍接近70%,每年從中東(沙特)、中國臺灣、新加坡等地大量進口。
鑒于我國富煤少油,且煤基合成氣制乙二醇較石油乙烯路線制乙二醇成本每噸低1000~1500元,可以預見,煤制合成氣路線生產乙二醇的產能將進一步擴大,成為目前最有可能替代石油乙烯路線的工藝。作為現代煤化工的重點方向之一,煤制乙二醇在2009年初就被列入國家《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目前在建、擬建、規劃的煤制乙二醇項目近30個,總年產能達800多萬噸。
統計顯示,通遼金煤(二期)年產40萬噸煤制合成氣路線,正處于前期籌備工作階段;內蒙古開灤化工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煤制合成氣路線,計劃于今年建成;山東華魯恒升股份有限公司年產5萬噸煤制合成氣路線,裝置建設基本完成;河南煤業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年產100萬噸煤制合成氣路線,已奠基開工;國電盛世煤電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煤制合成氣路線以及新疆天業集團年產5萬噸電石爐尾氣合成氣路線等都在設計之中。
“假以時日,如果這些項目都能建成開工,當然是非常好的局面,但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值得深思。”有專家表示。
馬曉迅說,中國市場乙二醇需求量大并仍有潛力,國內煤制乙二醇、國內石油路線乙二醇和進口乙二醇將形成三方競爭的市場格局。但正是因為中國市場缺口的存在,近年來中東地區乙二醇生產基地加速擴大,2013年中東地區的乙二醇年產能將達862萬噸,其產品主要出口亞洲,特別是中國。而且美國的頁巖氣很便宜,中東的乙烷氣甚至是免費的,以它來做乙二醇并出口到中國,對國內煤制乙二醇的沖擊很大。所以中國乙二醇行業將面臨進口乙二醇的激烈競爭,這個問題必須要正視。
據介紹,目前煤制乙二醇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合成氣直接法,難度較大,條件苛刻,加上催化劑存在問題,還難以實現;再一個是間接法,即先用一氧化碳羰基化合成草酸二甲酯,草酸二甲酯再加氫合成乙二醇,這是目前國內外研究開發最為深入的工藝路線,已進入最后突破階段。中國煤制乙二醇從理論上說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還有待工業示范來檢驗。
“我們不一定完全用煤,比如用焦爐煤氣或電石爐氣(富含一氧化碳),及各種工業尾氣來生產乙二醇,可能比從煤出發生產乙二醇更有競爭力。所以鎖定資源,適度延伸產品鏈,提高資源利用率和能源轉化效率,是煤制乙二醇發展應該考慮的問題。我們也期待,‘十二五’期間建設若干套年產20萬噸的工業化乙二醇生產裝置,通過示范、調試、優化、完善,走出國內煤基合成氣生產乙二醇的新路。”馬曉迅強調。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