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當前國際經濟低迷時期,中國企業迎來了“走出去”的大好時機。數據顯示,去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規模和數量均創下歷史新高。在能源礦產領域,大手筆收購更顯得“三桶油”底氣十足。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業績的復蘇,央企已然成為國內企業“走出去”的先行者。未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緊迫性增強,并購規模會越來越大,對國際國內經濟的影響也會逐步顯現。
據畢馬威全球中國業務發展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由于外部投資需求和內部政策的推動,2012年中國海外投資實現大幅增長,全年共宣布329起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業務,其中披露金額的有253起,交易總額約為665億美元,同比增長244%。投資的行業中,能源和電力仍然占據最大份額(56%)。
匯豐銀行中國公司近期針對200多家“走出去”的內地企業的調查數據顯示,雖然目前全球經濟前景尚不明朗,但內地企業對于繼續拓展海外業務的熱情絲毫不減,83%的受訪企業計劃繼續擴張海外業務。
在中國企業大規模“出海”的隊伍中,央企顯然走在了最前列。
數據顯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2012年海外收購賬單成績斐然,總共254億美元折合1581億人民幣,超越以往任何年份。在收購總額排行榜上,中海油以151億美元整體收購加拿大油企尼克森奪取第一,中石化則以三筆收購總額64.4億美元位居第二,中石油憑借兩筆收購總額38.8億美元居末。此外,國家電網、中糧集團、中投等央企也均加快了海外投資步伐。
方正證券分析師石磊認為,一方面,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以及國內土地、環境、財稅等矛盾日益凸顯,中國企業的成本競爭優勢在逐步降低。而中國企業在品牌管理、設計研發、先進制造、分包管理、渠道分銷、后勤服務、融資等諸多領域還存在短板,而這些通過對外投資與合作是可以取得長足進步的,這既有利于中國企業在全球經濟復蘇后的戰略卡位,也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對內需的供給質量,甚至是定義和催生出新的內需。在當前國際經濟低迷時期,正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好時機。
另一方面,只有中國企業更深層次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嵌入國際產業鏈和國際市場,人民幣才能真正實現國際化。因此,預計未來幾年或者十幾年,中國政府將給予企業更多對外投資自主權,鼓勵企業走出去,這也將成為外匯儲備使用渠道多元化的重要舉措,更將奠定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在此過程中,中國企業會更劇烈的洗牌,有的企業將更有效打通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利用好國內國外不同資源,迅速崛起,而不少企業將止步于產業鏈低端,逐步退出市場。
此外,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和消費升級被期盼了許多年,但效果并不令人滿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了企業升級這重要一環,而海外投資與合作不失為快速成長的便捷之路。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