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盡管日本等“冰粉”高調宣傳可燃冰的前景,但考慮到技術上的難度和環保方面的考慮,各界對可燃冰在可見的未來投入大規模商業化并不樂觀。
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美國地質調查局解釋,可燃冰或者說甲烷水合物是一種晶體,由水分子包圍甲烷分子而構成。
相比頁巖油氣只存在于特定的地區,可燃冰的優勢在于,其廣泛存在于全球大多數的海床之下。但目前的問題是,尚無成熟的技術可以將可能存在于可燃冰中的天然氣進行大規模商業化開采。
可燃冰一旦得到有效利用,商業前景不可估量。美國地質調查局今年1月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初步估計顯示,在水合物中儲藏的碳規模是所有已知油、氣和煤炭儲備的兩倍。英國石油的統計稱,截至2011年底,全球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為208.4萬億立方米。
不過,現階段可燃冰利用的最大難題是,這種潛在燃料需要在低溫、高壓的環境下才能確保穩定,一旦脫離這種環境,其中的可燃氣體將很快揮發掉。東京科技研究所的教授鈴木表示,可燃冰可能給日本帶來真正的自產能源,并提高日本的能源獨立性。“現在的問題是,從可燃冰中大規模提取可燃氣體是否具有商業可行性。”
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稱,成功從可燃冰提取天然氣,并不能保證商業化推廣同樣能獲得成功,因為可燃冰天然氣的生產周期相當短。相比之下,成本倒是其次的障礙。
環境也是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報告指出,盡管水合物中儲藏了大量甲烷,但迄今為止,人類對于大量開采這類燃料的潛在環境影響依然認識很淺。
“開采企業必須找到一種辦法,避免在開采過程中將大量甲烷排放到大氣和海洋中。”地質調查局稱。據測算,甲烷可能帶來的溫室效應威力,是二氧化碳的約十倍。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