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十年前的3月20日,伊拉克戰爭爆發,僅用了一個多月,美軍就結束了戰事。但美國發動伊戰的緣由卻飽受詬病,之前盛傳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未見蹤影,猶如給了美國一記響亮的耳光。
石油,是另一個盛傳的開戰理由。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其回憶錄中就表示,布什政府發動伊戰,“的確是為了石油……但要承認這一點,在政治上卻不大方便”。美現任國防部長哈格爾和美中央司令部前司令阿比扎伊德也未避諱這點。
但美國真正從伊拉克進口了多少石油呢?戰后2004~2012年,美國從伊拉克進口的原油從3275萬噸降至2370萬噸,年均進口2580萬噸。而在戰前1998~2003年,美國從伊拉克年均進口約2845萬噸。
所以從進口數量而言,美國并未因一場戰爭而大量“掠走”伊拉克的石油,相反,從伊拉克進口的石油量有所下降。這也符合美國油氣供應向本土和周邊收縮的趨勢,美國并不“仰仗”伊拉克和中東的具體石油供應。
反觀中國,戰前中國幾乎不從伊拉克進口原油,2003年徹底斷絕從伊拉克的原油進口。戰后2004~2008年,中國每年從伊拉克進口的原油在100萬~200萬噸之間,2009年躍升到716萬噸,2010年超過千萬噸,2012年達到1568萬噸,目前伊拉克已是中國第六大原油進口來源國。
再看備受關注的上游領域。2009~2012年,在伊拉克舉行的四輪勘探開發合同招標中,美國僅??松つ葼柟精@得了西庫爾納一期的合同,而中國僅中石油就獲得艾哈代布、魯邁拉和哈法亞三大油田的開發合同,中海油獲得米桑油田群的開發合同,且中國石油公司均是作業者或合作作業者。
在近20個招標油田區塊中,除中美兩國公司外,還有來自英國、俄羅斯、意大利、馬來西亞和安哥拉等多國的公司,其中中國公司所獲合同最多。但美國公司??松鶇⑴c開發的西庫爾納油田資源前景最好,石油探明儲量為430億桶,遠高于魯邁拉的170億桶;天然氣探明儲量7800億立方米,遠高于魯邁拉的3320億立方米。
從獲得項目開發的合同數量來看,中國石油公司似乎是個大贏家。但實際上,中國并未獲得太大的優勢。盡管魯邁拉是目前伊拉克最高產的油田,其平臺期目標產量為1.43億噸/年,但西庫爾納一期的平臺期目標產量也高達1.41億噸年。
石油界曾流行這樣一句話:“美國打伊拉克是為了石油,但獲益最大的卻是中石油”。2011年,中石油從伊拉克合作項目中首次提取的原油200萬桶運往中國。誠然,伊戰后中國從伊拉克進口的原油有大幅增長,但并不能說中國公司獲得的收益最大。
判斷誰是戰后伊拉克石油市場的最大贏家,并不能簡單用進口了多少石油和獲得了多少項目來決定。但有一點必須明確的是,戰后伊拉克的石油體制發生了巨大變化,國際石油公司有了進入伊拉克上游的機會,從這個角度出發,全球所有石油公司都是受益者。
在油氣立法方面,美英試圖提高外國公司在產品分成合同中的利潤提取比例,使伊拉克政府在《石油天然氣法》草案中有所規定。但后來,伊拉克政府基本上采取了服務合同的對外合作模式。這大大縮減了外國公司所能獲得的利潤空間,美國公司也不例外。
美國并未因伊戰而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資源,這些資源仍掌握在伊拉克政府手中。但伊戰給中國及其他國家的公司帶來了進軍伊拉克市場的機會。在非常規油氣成為國際石油市場新寵的時候,我們切勿忘記伊拉克,其巨大的常規石油生產潛力將成為改變全球油氣格局的最大變量。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到2035年,伊拉克將成為全球油氣產量的一個重要支柱。屆時伊拉克的石油產量將比2011年增長560萬桶/天(約合2.8億噸/年),出口量可能高達630萬桶/天(約合3.1億噸/年),成為對全球石油出口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也將成為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國。
在當前全球油氣形勢下,任何新增產量都有助于石油消費者緩解供應壓力。中國作為最大的石油消費增長國,感觸尤為深切。因此,中國必須高度重視伊拉克石油市場,但中國之于伊拉克的石油利益,不在于一時的石油進口和一個項目的得失,而在于進入產油大國上游市場的機遇和經驗積累,以及技術、工程服務等配套產業的“走出去”機會。
(作者系第一財經研究院研究員)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