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本月22日,俄總統普京下令在北極沿岸修建一系列海軍基地,稱旨在確保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利益。
24日,俄羅斯政府網站發布消息,俄總理梅德韋杰夫簽署《俄羅斯2020年前北極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國家綱要》。該綱要涵蓋俄各部門擬在北極地區實施的具體措施,被視為俄羅斯實施北極區域戰略規劃的指南。
分析認為,普京在其第三個總統任期開始后不斷加大對北極的戰略規劃,一系列動作標志著俄羅斯在開發北極方面正邁出關鍵步伐。
早在2007年,俄羅斯就曾將鈦合金國旗插入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底;美國則先后于1983年、1994年和2009年出臺3份《北極政策指令》,2013年5月出臺的《北極地區國家戰略》標志著美國北極戰略的形成;歐盟、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組織均積極開展北極科考。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正在北極布局開發項目的國家超過20個。
“第六大陸”資源豐富
北極地區擁有號稱地球上“第六塊大陸”的陸地,蘊藏著豐富資源,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的估計,北極地區包含了全球30%沒有被發現的天然氣儲量和15%的石油儲量,是目前地球上最具潛力的油氣資源開發地區。北極地區的煤炭儲量高達1萬億噸,占全球煤炭儲量1/4,產自北極的煤炭具有低硫等特性,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品質煤炭。
除化石燃料外,北極漁業資源也相當豐富,這里是地球上尚未進行大規模商業捕撈的海域。此外,北極地區被厚厚的冰層覆蓋,在世界淡水資源日益匱乏的今天,這里豐富的淡水資源無疑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和經濟價值。
潛在航道價值不凡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層逐漸融化,北極的地緣戰略價值也日益凸顯。當前,北極地區每年可通航的時間有3-4個月。有專家預測,最快到2040年夏天北極冰層將融化殆盡,到時在北極將出現兩條可常年通航、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線。這兩條航線被稱為西北航道和東北航道。
一旦這兩條北極航道常年開通,上海到德國漢堡的距離大約能夠縮短6400公里,從上海到紐約的海軍旅程也能縮短5500公里,和現有的航道相比,北極航道不僅能夠大大的縮短航程,節約大筆開支時間和能源,還可以大大的降低船舶的保險費用、商業前景相當可觀。
“極權”爭奪日趨激烈
北冰洋沿岸國家有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丹麥和挪威,他們通常稱為北極5國。對北極權益的爭奪,主要在這5個國家之間展開,而爭奪的焦點,則主要圍繞海上邊界和沿岸大陸架的劃分以及北極航道控制權。
北極5國領海和專屬經濟區向北冰洋方向延伸,這為他們獲得北極地區豐富的漁業和礦產資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但5國彼此相連,誰都希望在北極地區擁有更廣闊的海域,從而擁有更多的海底資源和漁業資源,這導致它們在如何分割相鄰海域以及交界區域領土的問題上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而在北極航道控制問題上,上世紀30年代對東北航道進行實質管控的俄羅斯和在1985年宣布對西北航道擁有主權的加拿大漸漸引發一些國家的強烈不滿。為此,美國將北極的兩條航道定義為國際航道,而這一做法得到了多數非北極國家的支持。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