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進入五月,履約試點控排企業即將開始履約。其中,最早迎來履約的天津試點企業需要在兩周后--也就是5月31日之前,履行上年度遵約義務。
此外,上海試點給了企業一個履約周期,在完成最后排放量的審定后,上海企業需在6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履行上年度清繳義務。上周,上海公布了2013年碳排放量審定及復核工作的中標單位,上海市信息中心中標。上海市信息中心也是目前上海10家備案第三方核查機構中,唯一沒有參與此前核查的機構。
北京則要求企業在6月15日前完成履約義務,而廣東企業的履約時間是6月20日前。今年履約試點中最后一個完成清繳的將是深圳,企業需要在6月30日前履行履約義務。
隨著企業開始面對履約需求,五個履約試點均出現交易量明顯上漲。然而,由于市場活躍度依然有限,對一些配額缺口較大的企業而言,直接從市場上購碳履約仍難以實現。
各試點成交量均漲
從市場行情可以明顯看出,進入5月之后,五試點成交量均上漲明顯。盡管由于勞動節假期原因,截止5月19日,各市場均只有11個交易日,但深圳、北京、廣東、天津四個試點5月累計成交量均已超過4月全月成交總量,而上海市場的成交量也已非常接近。
其中,深圳市場累計成交量45606噸,已超過四月成交量8000多噸。北京市場累計成交23265噸,超過四月成交量約700噸。天津市場累計成交8680噸,超過上月成交量960噸。廣東成交80噸,超過上月成交量10噸。上海市場累計成交66030噸,接近上月成交量69700噸。
照此推算,加上隨后兩周的成交量,各試點五月成交量均有可能相比上月翻番。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本月深圳、上海、北京市場均出現大額日成交量。其中北京市場于5月19日成交4345噸,為開市后線上交易最大日成交量。上海、深圳兩市場也于5月14日同時出現大額成交,當日兩市場成交量分別達到42010、15392噸,皆為開市以來單日成交量第二。
這幾個市場的表現或許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企業的履約需求。以深圳市場14日表現為例,當日深圳市場開盤價75元,隨后價格在72-75元之間波動,最終成交均價73.54元,收于75元,較前日無漲跌,總成交額1,131,995.4元。
交易系統數據顯示,當日市場買方需求旺盛。按照交易雙方計算,市場外盤達到27000多噸,內盤3000多噸,盤差為2.4萬噸。在市場中,外盤表示以賣出價成交的數量,即買方主動以對手提供的價格買入;而內盤表示以買入價成交的數量,即賣方主動以買入價賣出。外盤數量大量多于內盤通常表示,買方買入意愿強烈,看好價格發展。
同時,市場委比超過80%,同樣顯示了買方旺盛的需求。委比反應了市場買入和賣出委托的數量關系,最大值為100%,最小值為-100%,委比越大,買方意愿越強。深圳數據顯示,當日市場買單大量多于買單,市場買盤有力。
不過,在市場成交量上漲的同時,各試點價格走勢不一。其中,深圳市場在從四月底的價格大跳水中恢復后,5月19日收盤價75.95元,相較4月30日上漲17.2%。廣東價格在最近三日也一路走高,5月19日收于74.6元,達歷史最高價,較上月末上漲5.2%。
上海市場進入五月后價格波動平穩,5月19日收盤價39.4元,較四月底略漲0.8%。北京市場五月價格也同樣較為平穩,19日成交均價53.34元,較4月30日價格高出0.4%。
在四月份經歷了一波價格猛漲的天津市場,則隨著成交量的上漲處在價格波動較大的狀態。5月19日,天津市場成交均價33.81元,較四月底價格下跌6.5%。
企業履約仍有困難
隨著各試點核查工作的陸續結束,成交量的上漲反映了企業日益迫切的履約需求。
按照深圳市發改委要求,深圳控排企業應于4月30日提交上年度碳排放報告,并于每年5月10日之前提交上年度工業增加值數據。因此,深圳控排企業應已明確自身的排放情況。
同樣,上海也已完成核查工作,進入了最后的審核流程,對單個企業而言,如無調整,排放情況也已經明確。
此外,北京也按照計劃于4月30日前完成了對企業2013年排放量的核查和配額調整。天津、廣東的核查工作則正在開展中。
但是,隨著履約需求的上漲,買方企業很快發現,賣方惜售的現象導致從市場上獲取想要的配額十分艱難。
由于目前各試點均允許多余配額留到后續年度使用,意味著多余配額可以儲存,而配額缺口卻只能通過市場獲得。因此,出于后續年度履約需求、交易成本、交易策略、管理成本等方面的顧慮,配額多余企業往往不愿意出售配額,傾向于留待來年使用。配額不足的買方企業因此面臨更大壓力。
同時,當前各市場交易活躍度也同樣與履約需求有所差距。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目前多個試點均有部分企業所缺配額數量在萬噸至數十萬噸的范圍內,隨著履約期臨近,企業剛性購買需求愈發強烈,而市場上每日流通的配額卻遠遠無法滿足企業需求,有企業反應“即使把市場上每天的所有賣單買下來都不夠”。
由于配額缺口遠超過市場交易量,企業難以直接從市場上購碳抵消,因此協議交易或經過提前約定的線上交易成為需求急迫的企業采取的辦法之一。目前有試點內企業通過逐個向相熟企業打電話詢問有無盈余的方式進行購碳,但這種方式效率和成功率均較低,履約仍是棘手問題。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