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一個重要問題是要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的矛盾。我們不少產業如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的產能利用率都在75%以下。一些行業“絕對性過剩”,如發電設備目前的產能到工業化最終完成也難以消化。
過剩產能的原因,有的是企業對市場預期過于樂觀,盲目投資,粗放發展,創新不強;有的是因為地方過分倚重投資拉動,通過廉價供地、稅收減免、財政補貼、低價配置資源等方式招商引資,助推重復投資;有的是因為整個資源要素的市場化改革滯后,導致生產要素價格扭曲。針對不同的情況,需要不同的治理,而最重要的是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的過多過度干預,推進要素市場改革,促進兼并重組,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對那些達不到環保、能耗、安全標準的企業增強“硬約束”。
但是,也要防止另一種傾向,就是把過剩產能和落后產能簡單畫等號,不加實事求是的調研分析,就簡單地砍產能,或者禁批一切新產能。這就把過剩產能負面化和妖魔化了。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適度大于需求是市場競爭機制發揮作用的前提,有利于倒逼企業開展技術進步與管理創新活動,市場最終會向著那些具備優質產能和競爭力的企業積聚。這個大規律下,過剩產能可能是一種常態,而企業自身也會不斷升級換代,改善產能供給方式。如果因為一個產業產能過剩,就不允許任何新增的產能,那就會妨礙企業對自身的超越。比如,企業想用先進的產能替代落后的產能,“置換產能”,這個口子是應該開的。
產能過剩與否,與時間和空間也有關系。有的此時過剩,如果宏觀需求增加,可能就不再過剩。這就需要大力啟動有效需求,在擴大需求上做文章。有的產能中國過剩,但別的國家和地區可能很缺乏。過剩產能不一定是落后產能,轉換空間時間,過剩就會創造出價值。
中國成為全球制造中心花了很長時間,立足于現實,是要考慮如何把制造產能用好,而不是拋掉。比如,應該進一步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推進對外開放,讓中國的產能走出去,服務于全球市場特別是基礎設施市場。眼光更寬一點,過剩就不是壓力,而可能蘊含著新動力。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