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否決內蒙古自治區“引綽濟遼”工程的消息在內蒙古引起廣泛關注。中國化工報記者7月8日采訪有關專家了解到,這一決定有可能使當地規劃的“水煤組合”推進煤化工發展戰略擱淺,一批煤化工項目可能因水資源短缺而下馬。
內蒙古經濟信息中心研究員李強告訴中國化工報記者,如果“引綽濟遼”工程不能實施,其受水范圍內通遼市、興安盟所在地7個旗(縣)區,以及通遼經濟開發區、烏蘭浩特工業開發區等10個工業園區規劃的眾多煤化工項目可能受到影響。尤其對該區域內正在籌建的300萬噸尿素、40萬噸聚氯乙烯、60萬噸電石、5600萬噸褐煤低溫熱解及產業鏈延伸加工、200萬噸清潔煤、40億立方米煤制氣、40萬噸煤氣化—乙二醇及下游等項目沖擊最大。
據介紹,“十三五”內蒙古確定了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按照產業園區化、裝置大型化、產品多元化、生產柔性化原則,以水煤組合條件較好地區為重點,加快蒙東地區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褐煤深加工等升級示范項目建設,到2020年,內蒙古現代煤化工轉化煤炭能力達到2億噸左右。為此,計劃在蒙東缺水地區實施“引綽濟遼工程”,從嫩江支流綽爾河調引適當水量,最大年調水量按不超過6億立方米控制,向內蒙古西遼河流域沿線城市和工業園區供水,為該地區發展化工等產業提供水資源保障。
盡管早在2012年水利部就批復了“引綽濟遼”工程規劃,2016年4月工程取水許可也獲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批復,但此次環保部就內蒙古引綽濟遼供水有限責任公司《關于引綽濟遼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批的請示》未予批準。主要原因有:目前受水區水資源過度開發,流域內河道斷流和水環境問題已經十分突出;工程實施將造成水源下游河段生態系統發生明顯退化;水源水庫淹沒面積大,對重點保護植物影響較大。
“水資源短缺歷來是內蒙古煤化工發展的瓶頸問題,蒙東地區應當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統籌布局、評估煤化工項目實施對生態影響范圍和程度。”內蒙古科技大學礦業學院副院長李繼林教授分析認為,應當適度壓縮工程調水規模,優化調度運行方案,保障用水流域生態用水需求和生態安全。
鑒于此,李強與李繼林等業界專家建議,缺水地區煤化工更要秉承量水而行的發展原則。一方面,已經開始籌建和在建項目需要通過技術裝備手段,采用高效冷卻、污水深度處理回收、冷凝水回收、無水工藝技術、中水礦井水回用等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節水新技術,減少用水規模;另一方面依托區域內國家示范項目,推動跨行政區水煤資源優化配置,開展工農業水權轉換來改善用水結構。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