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北京市每年產生的約40萬噸地溝油有了合理歸宿,實現地溝油提煉生物柴油的產業化、規模化;日吞吐地溝油規模達到200噸,日出貨量達到100噸;利用各種原料年產生物柴油10萬噸,而且達到柴油機燃料調和用生物柴油國家標準……這些成績,讓今年4月投產的固安中德利華石油化學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生物柴油及添加劑項目吸引了業界關注的目光。
地溝油可以用作提煉生物柴油的原料,由于看到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強勁的政策支持,以地溝油為原料的生物柴油企業近年來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涌現,形成了項目建設熱潮。然而,很多企業在項目上馬后才發現,與用油料作物、油料林木、工程微藻等原材料生產生物柴油相比,用地溝油生產生物柴油,面臨著原料尷尬。由于國家和地方對如何回收地溝油沒有作出統一規定,地溝油在收集、管理方面存在回收分離裝置不完備、不法行為突出等種種亂象,造成生物柴油企業得不到足夠的原材料,紛紛爭搶地溝油。很多企業因“吃不飽”而處于半停產、停產狀態,使地溝油制生物柴油項目在產業化、規模化的道路上舉步維艱。
因此,解決地溝油原料來源問題,是中德利華在項目建設之初考慮的首要問題。該公司主動與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員會合作,成為北京市轄區合理消化處理地溝油的唯一單位。公司為此配備了專業人員和專用車輛,按照作業規范進行地溝油收運和資源化利用工作。
中德利華石油化學有限公司董事長魯希諾介紹,出于解決生物柴油原料來源和科學利用北京市地溝油的雙重目的,中德利華將項目選址在離北京最近的河北省固安縣工業園區。該項目總投資1.3億元,主要生產生物柴油,合成柴油,復合催化醇醚汽油,汽、柴油添加劑,潤滑油添加劑及其他化工原料。該項目采用了北京清研利華石油化學技術有限公司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一步法生物柴油生產技術,投資規模相對較小,生產過程能耗低,設備自動化水平較高,生產過程無污染。中德利華由此走上了地溝油提煉生物柴油的產業化之路。
魯希諾告訴記者,目前,用地溝油提煉生物柴油的產業化發展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在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計劃中,2010年生物燃料年替代石油200萬噸,2020年生物燃料年替代石油1000萬噸;今年4月26日,國家發改委公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將鼓勵發展非糧生物質燃料納入目錄;國家稅務總局根據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制定下發了240元/噸左右的消費稅優惠政策;國務院還出臺了規范餐廚廢棄物回收處置及資源化規模化利用的(2010)36號文件。
“經過酯化、酯交換、蒸餾,1噸地溝油可被提煉成約0.9噸生物柴油,而剩余10%的原料又可生成植物瀝青等環保建材。此外,生物柴油還可再次加工轉化成洗滌劑、增塑劑等化工產品。盡管我國生物柴油生產還處在起步階段,產業政策、技術標準、技術造型、營銷模式、環境評估等方面還不配套、不健全,但隨著能源形式的變化和生物柴油產業的不斷發展,中國生物柴油產業化步伐將會加快推進。”魯希諾對生物柴油的明天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