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堿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日前正式浮出水面。
針對產能進一步過剩的趨勢,我國將控制純堿產品總量,保持純堿供需基本平衡,到2015年控制純堿生產能力在3000萬噸。根據《規劃》,未來我國將鼓勵對產業升級有重大作用的大型純堿企業,通過技改項目、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并對新建項目嚴格控制。
純堿市場供過于求
2005~2008年,我國純堿產量增長勢頭強勁,四年間純堿產量增加575萬噸,年均遞增10%。2008年下半年,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純堿消費市場低迷,但同一時期國內新建和擴建純堿項目卻集中投產,產能迅速增加。
“十一五”期間,我國純堿產能年均遞增約9.4%。到2010年底,我國純堿產能已達2430萬噸,約占世界總產能的41%。2010年,我國純堿產量為2047萬噸,約占世界總產量的42%。
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國純堿生產企業有44家,生產能力達到或超過60萬噸/年的企業就有14家之多。其中,能力在30萬~60萬噸/年之間的企業有9家,能力在30萬噸/年以下的企業有21家,而前十大純堿企業產能占全國62%。
然而,由于近幾年我國純堿生產能力增長迅猛,產能增長過快,市場出現了供過于求的情況。而且,在“十二五”的前三年內,每年都會有200萬噸以上的新增純堿生產能力投入市場。預計到2012年底,我國純堿生產能力將達到3000萬噸。
我國純堿企業存在數量多、規模小特點,尤其是聯堿企業,多是從中小氮肥企業發展而來,企業在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較差。
近幾年,我國純堿生產能力增長迅速,產能過剩嚴重,而且在“十二五”期間,還將有600萬噸以上的新增產能投入市場。這將進一步加劇我國純堿產能過剩局面,企業競爭也將進一步加劇,行業內部、上下游之間的兼并重組不可避免。
業內人士表示,氯化銨問題將嚴重制約聯堿的生存和發展。隨著新建聯堿企業和搬遷及改擴建聯堿企業的陸續投產,氯化銨的生產能力也將迅速增加,預計到2012年底,氯化銨的生產能力將超過1500萬噸。與此同時,尿素、磷銨等氮肥的產能過剩情況不斷加劇,擠壓氯化銨市場。與此同時,氯化銨主要下游產品復混肥不斷向高濃度復混肥方向發展,減少了氯化銨的使用量,這使氯化銨的銷路越來越窄。
堅持產能總量控制
針對純堿市場的過剩,《規劃》提出對純堿工業發展要堅持總量控制,支持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對產業升級有重大作用的大型企業,通過技改項目、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對新建項目要嚴格控制,新上純堿項目要經省級投資管理部門核準,并由國家相關部門組織中國純堿工業協會等有關方面認定為符合產業政策之后才能實施。
同時,充分利用和消化一些已經形成的生產能力,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合理布局和東中西部協調發展。對產能集中的東部沿海地區,應嚴格控制新增產能,重點在質量、品種、技術開發和企業重組等方面突破。
《規劃》提出,提高純堿產品產量,增加重質純堿和干銨比例。“十二五”期間,通過產品結構調整,提高我國純堿產品質量,特別是聯堿產品質量;提高重質純堿產能和干燥氯化銨產能比例,爭取重質純堿產能和干燥氯化銨產能分別達到總能力的50%以上,滿足市場需求。
根據《規劃》,到2015年,我國將控制純堿生產能力在3000萬噸,氯化銨生產能力在1500萬噸以內,同時增加純堿出口,以滿足市場需求平衡。根據行業中期規劃,到2015年力爭純堿出口達到250萬噸。
《規劃》還提出,努力增加氯化銨銷路,解決聯堿的后顧之憂。一方面鼓勵氯化銨直接施肥,研究開發氯化銨造粒技術,研究大型氯化銨造粒設備,另一方面努力擴大氯化銨出口,同時開展對氯化銨分解、改性、深加工的研究。同時,進一步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純堿的市場競爭力。
建議放開工業用鹽經營
中國純堿工業協會在《規劃》中對制約行業發展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兩堿”工業用鹽約占全國用鹽的三分之二。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為了促進原鹽生產企業的“兩堿”行業的發展,純堿協會呼吁廢除《鹽業管理條例》,盡快廢除準運證和準運章制度,停止中間環節收費,實現產銷“見面”,徹底放開工業鹽的經營。
另外,純堿協會認為,目前,氯堿法純堿企業每年從廢液中回收40萬噸左右的工業鹽和80萬噸左右的氯化鈣。生產成本比用石灰石和鹽酸反應制造的氯化鈣成本低,國家應給予鼓勵。應該給予相關稅收的優惠政策。
蒸氨廢液一直是制約氨堿企業發展的首要環保問題。近年來,青島、南方、海化等氨堿企業將蒸氨廢渣和鹽泥用于鍋爐煙道氣的脫硫,實現雙向治理。純堿協會建議國家鼓勵有條件的電廠采用廢渣脫硫技術治理鍋爐煙道氣,推廣該項技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