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大典
“五一”期間,中國石油(0857,HK)公布了一個重大利好:在渤海灣灘海地區(qū)發(fā)現儲量規(guī)模達10億噸的冀東南堡油田。中國石油披露,冀東南堡油田共發(fā)現四個含油構造,基本落實三級油氣地質儲量(當量)10.2億噸。其中:探明儲量40507萬噸,控制儲量29834萬噸,預測儲量20217萬噸,天然氣(溶解氣)地質儲量1401億立方米(折算油當量11163萬噸)。
這也是近年來國內原油勘探最重要的發(fā)現。受此消息刺激,中國石油股價當日飆升14%,創(chuàng)上市以來單日最大升幅。
增值幾何
中國石油新發(fā)現的大油田,對公司的價值影響究竟有多少?
首先,從其對中石油的盈利貢獻來看,油田從開發(fā)到生產到達產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中國石油公布的開發(fā)方案稱,南堡油田的產量將從2008年的500萬噸逐步增加到2012年的1000萬噸。
此方案意味著,2007年該油田將不為中國石油做出產量貢獻。如果忽略煉油、營銷、化工等環(huán)節(jié)的盈利貢獻,即使2012年達到1000萬噸產能,但與中國石油每年1億噸的產能比較起來,也不過是到2012年給中國石油增加10%的盈利(假設油價相同)。從這個角度來看,新油田短期內對中國石油貢獻有限。
因此在對石油公司估值時,通常對新發(fā)現的油田不從EPS的角度來計算。一種比較嚴謹的做法是采用折現現金流法(DCF):將油田開采期所能產生的現金流折現到現在,即是油田對于公司價值的體現。
具體方法如下:首先預測產量,按照中國石油的開采方案,計算其每年的產量,直至油田開采完畢。其次,預測石油價格。一般明確預測3至5年的國際原油價格,之后就采用長期原油價格假設,同時考慮到開采原油相對國際原油的質量水平,給予其一定的折價或者溢價比例。然后,預測生產成本(lifting cost)、折舊和資本支出。根據這些數據就可以將每年的現金流折現回來,進而得到所要求的數值。
這一方法可以比較精確地評估油田價值。但缺點在于,一方面,油田價值受對油價看法的影響;另一方面作為外部投資者,很難獲取生產成本、折舊和資本支出的數據。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數據跟石油產量密切相關,在整個采油生命周期當中不斷變化的,這加劇了估值難度。
在這里,我們提供一種比較簡單地測算油田儲量價值的方法。在國外,除了一些一體化大型石油企業(yè)之外,還有不少只專注于某個環(huán)節(jié)的石油企業(yè)。它們有的專注于勘探,有的專注于開發(fā),如此一來就產生了原油儲量交易市場。專注于勘探的公司發(fā)現的儲量一經第三方確認,就可以通過公開市場來進行交易。圖1即是1982-2002年原油儲量的交易價格圖。
根據我們的研究,影響油田儲量交易價格的主要因素有長期原油價格、原油質量、油田開采成本、油氣比例和當地稅收政策。其中長期原油價格越高,儲量價值越大,原油質量越好,儲量價值越大,油的比重越大,儲量價值越大;油田開采成本越高,儲量價值越低,稅負越重,儲量價值越低。
目前,國際上原油儲量主要的交易價格區(qū)間在8-12美元/桶之間。從已經公布的資料來看,南堡原油的質量不錯,屬于輕質油;就油氣比例來看,油的比重占大部分。此外,南堡油田層埋淺,主要目的層埋深為1800米至2800米。單井產量高、儲量豐度高,已試油的直井單井日產80噸至100噸,水平井單井日產200噸至500噸,油田儲量豐度達507萬噸/平方千米。
據我們測算,原油儲量交易價格每變化1美元/桶,南堡油田的儲量價值對中國石油的價值影響為0.12元/股。這里,我們認為,給予其10美元/桶甚至更高一點的價格是合適的。
另外,石油采收率也是這個估值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由于發(fā)現的原油儲量通常并不能全部開采出來,因此存在一個采收率。經我們測算,油田采收率每變化1個百分點,對于中國石油的價值影響為0.12元/股。鑒于世界上油田采收率的平均水平在30%左右,而中石油系統(tǒng)內,大慶和遼河做得比較好,能開采儲量為60%,其他油田則一般在20%至30%之間。這里我們假設南堡油田的采收率為40%。
在10美元/桶的原油儲量交易價格和40%的采收率的情況下,南堡油田的發(fā)現給中國石油價值增加了1.3元/股。也就是說,當日中國石油股價飆升14%,市場完全做出了正確的反應。
以上為靜態(tài)估值測算。
儲量發(fā)現新高峰?
讓人意外的是,在冀東這個探明程度如此之高的地方,居然又發(fā)現了一個儲量達到10億噸的整裝大油田。而且,綜合近年來的資料,我們發(fā)現這絕非個案:2006年,中國石化宣布發(fā)現了探明儲量為2500億立方米的普光氣田;2007年,中國石油也宣布發(fā)現了儲量達7000億立方米的龍崗氣田。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fā)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