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慶龍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很深刻,他戴的那副1200度的近視鏡非常惹眼。同事們都說,他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所受的苦,都一圈圈地刻在了他的眼鏡上。杜慶龍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項目的負責人、擁有博士學位的高級工程師。
今年40歲的杜慶龍對油田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三十多年前,他的父親是奮戰在油田開發一線的工人。杜慶龍3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撇下三個年幼的孩子,母親靠著補助費艱難地支撐著家庭。為了減輕家里負擔,杜慶龍初中畢業時報考了技校。
在技校,杜慶龍自學了高等數學等大學課程。當時他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早日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奉獻給油田,完成父親沒有完成的夙愿。
從技校畢業后,杜慶龍被分配到父親生前工作過的采油一廠四礦,當了一名采油工人。期間,他堅持自學了英語、物理等大學課程,可以熟練地翻譯外文資料,為日后從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0年,杜慶龍參加了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考試,并且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石油大學石油地質專業碩士。1993年畢業時,校方挽留他在校工作,但他毅然來到了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從事科研工作。
研究院里人才濟濟,杜慶龍感到壓力很大,雙休日也堅持在單位搞項目。為了節省時間,他最常吃的就是方便面,為此還得了一個雅號“康師傅”。
2001年,單位組織體檢,杜慶龍被查出肺部有陰影。大夫告訴他,這是長期營養不良造成的,要他好好休息。妻子哭著說:“你把自己累垮了,我們娘倆怎么辦?”他說,家里需要他,但是他這輩子就是為油田而生的。
大慶油田到底還有多少石油沒有開采出來?剩余油問題一直是困擾大慶油田多年的難題,眾多專家經長期研究也毫無進展。1996年,研究院把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宏觀剩余油成因類型及三維定量描述研究課題交給了杜慶龍。
由于缺乏資料,杜慶龍找來了大量專業書籍進行自學,通過幾年的刻苦攻堅,終于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剩余油描述技術,這套技術現在已經在油田兩萬多口油井中應用。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