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唐山南部的南堡油田,五一前后宣布發現了10億噸儲量,并將在2012年建成年產1千萬噸的大油田。消息傳出后,輿論振奮,但一種“不開采”的觀點也悄然出現:發達國家一般先利用海外石油,南堡油田也應該作為一個戰略儲備進行封存。
開采這個油田該如何權衡利弊?來自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石油大學、國務院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中石化勘探開發研究院等研究單位的十多位專家們,在接受《青年周末》采訪時,本來同屬于“石油圈子”的“圈內人”,也分化為壁壘森嚴的三大“陣營”。
不開采也是為國家做貢獻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錢紹新
今年80歲的錢紹新,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專家室中,是年齡最大的一名專家。他的研究方向為地球物理地震專業,他特意強調自己是“找油的”,對是否開采南堡油田,他談的只是一家之見。
當記者未經預約登門造訪時,他的辦公桌上正好放著一份報道南堡油田的打印件。顯然,錢紹新此前就對這個油田特別關注過。他把這份打印件送給記者,囑咐一定要認真看看。這是一篇《中國石油報》對冀東油田公司總經理的專訪,偏重技術層面。錢紹新說,在他所看到的目前所有報道中,這是最好的一篇。“關于南堡油田,我看了那么多的報道,沒有一篇寫得這么開朗,也沒有一個人講得像他這樣清楚。其他報道都太‘虛’,用了很多文學上的詞,讓人摸不著邊。”
保留一塊整裝油田 效果好比核武器
我本人的觀點,還是不開采好。
美國這些國家,他們保存自己的油田,到國外去勘探。在我們國家,的確政府有政府的考慮,比如到國外買油需要付一大筆錢,這都是需要考慮的具體問題,但從長遠考慮,還是應該多保存一些自己的油田。一旦國際石油供應鏈出了問題,會派上用場。在戰爭或自然災難時,能保障石油的不間斷供給,會讓國家比較安全。
現在都說開采油田是為國家做貢獻,我的觀點相反。不開采可以留給子孫,從長遠來看,多勘探、少開采也是為國家做貢獻。因為石油開采跟別的行業不一樣,并不是產量越高越好。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保留一塊較大的整裝油田,對國際石油市場也有一種震懾作用,效果就好比一種核武器。這個油田,我覺得它的價值更多在于它的象征意義。它是一個信號,證明我們國家找油的能力,同時也告訴了國際石油界,如果油價過高的話,我們就自己開采了。
不開采南堡油田的損失
可由降低能耗、限制發展汽車工業來彌補
解決資源短缺的根本途徑在于提高利用率,我完全贊同這個觀點。
在能源戰略上,我們必須兩條腿走路:一邊開采油田,一邊節能。現在我們國家的能耗非常高,工業用油綜合能耗一般比國外同類設備或技術高出10%以上。如果能把這么高的能耗降下來,那么不開采南堡油田的損失,就能彌補回來。
石油本來就不夠,為什么還要大力發展汽車工業?應該限制發展汽車工業,這個建議我們向政府提過,都提了很多年了。但是一直都有兩種相反的意見存在,后來是大力發展汽車工業的意見占了優勢。新加坡就不一樣,限制民用汽車,為什么?基于三個考慮:人口多,資源有限,對環境有影響。
你提的南堡油田是否開采這個問題,不是一個孤零零的問題,必須全盤考慮。
青年周末:作為石油專家,你們會對政府提出不開采的建議嗎?
錢紹新:是否開采,這是跟國家的宏觀戰略有關的問題,不是我們專業人員考慮的問題。專家的確可以給出建議開采或不開采,但專家的建議分量是比較小的。政府更愿意聽我們怎樣更快發現油田的建議。
即便不開采,對中石油的影響也不大
青年周末:中石油作為一個企業,投入這么多,如果把油田封存起來,對企業不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嗎?
錢紹新(不以為然):其實企業的投入是一個比較小的數量。即便不開采,對中石油的影響不大。石油企業每年都有很大的利潤,不在乎這點錢。
青年周末:這個油田多少也會影響中石油的收益,到時候你的工資可能都會受到影響,你不會擔心嗎?
錢紹新:不會。在已經這么高的基礎上,工資高一些低一些也無所謂,關系不大,屬于錦上添花。現在國內還有5%的人,工資都發不下去呢。
青年周末:有人提到了有一批工人在那里,如果不開采,這些工人誰來養活?
錢紹新:這個油田的開采是現代化開采,自動化程度很高,所用工人不多,關系不大。
青年周末:你剛才說中石油在這塊油田上的投入相對較少,但是,打一眼鉆井不是要投入上千萬嗎?
錢紹新:其實打的井并不多。油田勘探花錢最多的地方,在于地下情況搞不清楚,打井的成功率很低,密集打井,浪費太大了。但南堡這個油田的花費相對較少,因為它的發現,主要在于地球物理技術的提高。
外國人漏掉了這塊油田
這塊油田,在2002年之前的大概七八年時間,是跟外國人合作勘探,但外國人的目標搞錯了。
以前在河北山東這一帶,主要油田都在中下部地層,所以在跟外國人合作的這幾年中,打井都打得比較深,然而偏偏南堡這個油田位于中上部。當時的井打得都太深了,所以沒發現,漏掉了。
而且那時候的地震資料因為做得不夠嚴格,質量不好,看不清楚。外國人也沒有提出來重新做這個試驗。因為重新做的話,需要再投入一大筆錢。他們是被第一次不好的地震資料給蒙蔽了。
這個地震是怎么回事呢?舉個例子,探測天上的飛機靠雷達,地球物理等于就是探測石油的地下雷達。原來的地下雷達質量不夠高,使得外國人沒有看清楚這個問題。
后來,在外國人撤走之后的5年里,我們開始自營勘探,自己又做了二次三維地震。當時是下了決心,冒了一定風險的。結果一舉成功。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