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完成注油準備、第二批候選石油儲備基地展開角逐……在相關法律法規一片空白的情況下,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已經開始操作。然而,在爭當“儲備基地”的背后,6800萬噸的儲備任務也給油源組織、油品管理帶來巨大的風險。
油源何來?
中國戰略儲備庫的油源將采取內外結合的多級聯動,不管是進口還是自產的原油,只要裝進了國家石油戰略儲備的罐,就等于達到了儲備的目的。
2007年4月,繼鎮海、舟山之后,山東黃島戰略石油儲備基地一期工程順利竣工。這意味著,黃島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已經做好準備,隨時可以接納“國”字頭的原油了。
幾天之后,4月19日,美國政府宣布將招標購買400萬桶原油補充石油儲備。消息放出后,國際油價立竿見影地漲了上去。區區400萬桶就讓敏感的國際石油市場有“不堪重負”之嘆,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計劃,豈非要使得天下大亂?隨著第一批戰略石油儲備基地的陸續竣工和第二批基地的推出,中國該如何有效地組織油源?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專家姜鑫民認為,從目前情況來看,儲備油源將采取內外結合的多級聯動。儲備基地油源途徑主要有:一是通過海上進口中東等地區的原油;二是通過石油管道進口中國周邊國家原油,例如俄羅斯、中亞及緬甸等;三是國際份額油;四是國內自產原油,諸如大慶、勝利等油田。
多方采購
直接從國際市場購買原油,這是最直觀的方式,也是受到指責最多的方式。國外評論認為,如果中國在高油價下大舉采購原油,不但會為自己增加不必要的成本,還會提高需求預期,進一步推高國際原油價格。
對此,專家分析,比較可行的儲備策略是:中國配合石油進口小量逐步購買儲備,盡量降低儲備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簡單地說,就是起步快、購量小、不操之過急。這樣,石油儲備不會因為價格波動而受太大影響,當價格高時可以少購一些,價格降低就多買一些。
去年8月以來,中國石化采購了300萬桶俄羅斯烏拉爾原油并注入鎮海基地,這一數量接近該基地設計總量的10%。
專家指出,我國首批原油儲備選擇從俄羅斯進口非常明智。近年來,中國成為原油消費需求增量最大的國家;同樣,俄羅斯也成為原油生產增量最大的國家。國內自產油很有限,儲備基地的油源無可避免地依靠國際市場。中國應充分利用雙方的友好合作關系,加大對俄原油采購,這將大大有助于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下一步注油。
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曾表示,中國的石油儲備應該讓戰略儲備和商業儲備“兩條腿走路”,既讓國家石油公司參與,也讓民營企業參與進來。
中國石油基金論壇研究員馮躍威贊同上述觀點。他認為,三大國有石油公司以外的其他企業(當然也包括一些大的民營石油企業)到國際市場上買油,可以發揮其經營靈活、信息靈通、目標小的優勢,形成多元化、多成分的海外兵團,使收購油源的行為更靈活。
他進一步表示,單個企業行為比國家身份運作更容易,至少西方認為公平公正得多。像中化、中信等企業,背景不是純國家石油公司,便于參與國際石油競購,也不會引起國際政治爭端,更不會引起當地政府的恐慌。
從國際市場采購的原油,除了海運運輸外,通過管道運輸也不可忽視。隨著第二批基地的擴張,以管道運輸的石油將會大幅度增加。
我國西部第一個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即將落戶蘭州。據悉,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原油,將通過中哈原油管道注入甘肅戰略石油儲備基地。
“蘭州儲備基地主要依靠俄羅斯和中亞地區的油源,以中哈原油管道運輸為主。蘭州戰略儲備基地的選定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地緣政治的考慮。中國與中亞地區的能源合作比較成功,該地區原油運輸也較便利。”中國石油大學教授龐昌偉分析。
龐昌偉進一步表示,隨著第二批甚至第三批基地的建設,今后原油的采購將更為多樣化。例如,廣州、海南等沿海城市的儲備基地,將更多從馬六甲海峽等海路進口中東等地原油;若在云南、四川等地建立儲備基地,可考慮通過即將修建的中緬管道進口緬甸等國原油。
海外尋油
此前有官員透露,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將以“份額油”為主。所謂份額油是指中國在當地的石油建設項目中參股或投資,每年從該項目的石油產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額。這樣,不從國際原油市場上直接采購,從而避免在市場上與國際炒家對峙的情況發生。
“如果石油儲備按照從國際市場采購,既來回折騰又給人以‘中國因素推高油價’的印象。但以‘份額油’直接作為儲備油源就避免了這一問題。”能源專家周鳳起此前如是解釋。
基于此,業內專家認為,中國建立的石油儲備制度應不會對國際油價構成太大沖擊。同時,中國也會通過與國際能源機構的合作表明,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是中國對穩定全球油價所做的貢獻之一。
據悉,我國目前有很多海外合作項目都采取“份額油”的方式。以中國石油為例,其項目分布在全世界四大洲的12個國家,業務范圍包括油氣勘探開發、生產銷售、煉油化工及成品油銷售等領域,初步形成了以中東及北非地區、中亞及俄羅斯地區和南美地區為主的海外發展的三大區域。2006年中國石油集團海外石油作業產量已達5400萬噸,擁有權益的為2800萬噸。
以份額油的形式儲備,是一條較好的保證其他儲備基地油源注滿的途徑。鎮海儲備基地注入的原油除了從國際市場購買,很大一部分就是中國石化在國外權益油田的份額油。
不過,要填滿規劃中的9000萬立方米的儲備庫,中國還需要在海外大力開辟份額油占有量。
馮躍威認為,政府需要積極進入國際市場,通過與當地政府的談判,簽訂合同來實現。需要運用外交、政治、軍事等手段,實現石油資源的均衡拓展。
最典型的地區就是非洲。非洲被譽為“第二個中東”,目前已成為全球“黑色黃金”大棋局中的重要一環。非洲共有23個產油國,其中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安哥拉和埃及為非洲5大石油生產國,2006年合計石油產量為3.66億噸,占非洲石油總產量的82.8%。此外,赤道幾內亞、蘇丹和乍得正成為新崛起的石油生產國。據美國《Oil&Gas》2006年終號,至2006年底,非洲地區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儲量為156.28億噸,約占世界總儲量的8.7%,僅次于中東和北美,為世界第三大石油資源豐富地區;天然氣剩余探明可采儲量為13.72萬億立方米,約占世界總儲量的8.9%。
然而,資金、技術、設備的缺乏嚴重制約了當地石油業的發展。中國有必要也有能力參與非洲能源領域合作。這種互利合作也是一種雙贏。通過合作,非洲國家經濟得以發展,中國也有了穩定的油源保障。
積極自產
對于戰略儲備基地的油源、油量問題,業內人士幾乎都不看好國內自產的原油。因為國內自產原油有限,很難填滿國內的儲備庫。
但是,也有專家認為,中國漸進式擴大的石油儲備,重要的不在于原油從哪里獲得以及能夠獲得多少油量,無論填充進儲備庫的是國內油還是國際油,本質上并沒有太大區別,關鍵是保證儲備油缺口減少。
“國內一些大型油田開采的原油也不可忽視,例如大慶、勝利等油田自產的原油,注入儲備庫后,能起到‘添磚加瓦’的效果。”姜鑫民表示。
根據3月1日對外公布的“十一五規劃”,中國將加大青藏地區、鄂爾多斯盆地等主要含油氣盆地綜合調查研究工作力度,加強新疆非油氣礦產品資源勘查。隨著新疆等地油氣資源開發加大,今后在西部的儲備基地將會使用中國公司在該地區自產的原油。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另一位專家認為,雖說政府在建立石油儲備過程中,會較多地慮能源安全、較少考慮節省費用,但這并不意味中國沒有更經濟的石油來滿足儲備。一個方便的辦法是先期用自己的石油注入儲備基地,也就是將此前進口的石油剩余在國內重新進行地域分配,這樣能降低建立石油儲備的成本。
2006年11月初,我國開始對油品進出口實施新關稅。其中,成品油進口關稅由原來6%左右降低為2%。同時,原油出口開征5%的關稅。財政部在公布這一調整時表示,進口稅收優惠政策是為了鼓勵能源、資源性產品的進口,而出口關稅政策則是為了進一步限制高污染、高能耗、資源性產品出口。國家對能源產品“嚴出寬進”,根本目的是增加國內油品數量、維持國內供應平衡,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自產原油的儲備量。
隨著戰略儲備工程的逐步推進,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油源即將成為一個現實難題,政府有必要實施儲備油來源的多元化經營,進而真正保障國家石油安全。不管是進口還是自產的原油,只要裝進了國家石油戰略儲備的罐,就等于達到了儲備的目的。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