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承擔的長慶油田第二采油廠合作項目“隴東馬嶺-演武地區滾動擴邊潛力研究”目前已圓滿完成,達到了合同書要求的指標和預期目標,并順利通過了項目驗收。該項目取得的成果技術在長慶油田第二采油廠的生產中已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該項目重新劃分對比了研究區延4+5至延10油層組頂底界線及其小層界線,并通過沉積微相劃分的地質標志和測井相標志研究,提出了研究區為河流-河中湖三角洲體系,劃分出網狀河流三角洲、辮狀河流和辮狀河三角洲三種沉積相,細化了沉積亞相及微相;利用二維地震資料和測井資料,對工區進行了三維聯片波阻抗反演,結果表明了砂體展布與河道的展布一致并符合本區地質規律;延安組沉積微相的分布具有較強的規律性,自下而上由辨狀河流相演化為辨狀河三角洲相再演化為準平原化的網狀河三角洲沉積,河流三角洲沉積體系逐漸減弱,平面上亞相和微相遷移性大于繼承;較為系統地研究了工作區的儲層物性特征:儲層物性以中孔低滲為特征,影響儲層物性的主要因素為巖性、比重、沉積相類型和成巖作用;對延安組儲層分布規律進行了研究,發現儲層碎屑巖縱向上巖性變細,厚度變薄,砂體平面上的分布既有繼承性又有遷移性,砂體具有繼承性的地區,砂體疊加的厚度大,可供勘探的目的層層位多,河道遷移區砂巖疊加的厚度小,同一個地區勘探目的層層位少;依據儲層物性,儲層厚度,儲層沉積相類型和儲層成巖作用階段,較為系統地對各油層組在不同探區儲層進行了評價;首次系統地研究了馬嶺油田和演武地區原油的成因和油源對比,并查明原油是形成于弱還原環境和淡水環境,成油母質為菌藻類和高等植物,確定了原油是起源于延長組烴源巖;首次對馬嶺油田和演武地區原油運移方向、動力和期次進行了系統研究,證明了馬嶺油田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分布,反映了延安組原油充注和運移有兩個方向:從曲子嶺30-嶺35井附近注入并向南東方向運移和從三十里鋪南69-3-南50井附近注入向北西方向運移;首次對馬嶺油田和演武地區原油充注點進行了研究,發現了石油運移充注點對油藏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距充注點越近油藏分布越多,在馬嶺及其鄰區識別出11個油氣充注點和可能充注點;在演武-馬嶺研究區識別出15個油氣充注點和可能充注點;發現了該油田最有利相帶為多分支河道-心灘相帶,發現馬嶺及其鄰區延安組油氣成藏存在三大成藏組合演武-馬嶺地區構造研究發現了小型背斜、鼻隆構造、古殘丘構造圈閉26個;研究發現該地區的油藏圈閉類型有構造鼻隆圈閉、差異壓實鼻隆圈閉、古殘丘鼻隆圈閉、地層超覆圈閉和巖性圈閉;建立了馬嶺及其鄰區延安組油氣成藏模式,通過成藏條件、成藏模式并結合沉積相帶、油源條件、儲層條件以及勘探成果進行分層評價勘探有利區塊,在此基礎上共優選勘探有利區塊9個,總面積714平方千米,優選了四個勘探有利目標區,并提供了5個井位建議。
該項目結合合作企業技術需求,采用了先進理論和技術方法,工作扎實系統,研究內容豐富且技術資料翔實,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對長慶油田分公司的隴東馬嶺-演武地區石油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的專家正在與合作企業洽談下一步的合作。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