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15日,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廠原油日產已達2900噸,在年產百萬噸的水平線上運行,再次達到20世紀70年代年產的最高水平。這是吉林油田公司實施扶余老油田調整改造工程、運用包括三次采油試驗研究在內的提高油田采收率等先進技術的直接成果。這些先進技術讓已經開發了40余年的老油田重新煥發了青春。
隨著勘探開發的不斷深入,扶余、紅崗等老油田幾乎都進行過一、二次加密調整,而且已相繼進入高含水的開發后期。作為上產油田,如何將有限的資源高效動用,保證老區穩產,提高油田采收率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三次采油技術也應運而生。該項技術經過吉林油田科研人員十幾年的研究和實踐,特別是近五年來,吉林油田的三次采油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具有吉林油田特色的三次采油技術系列。吉林油田成立了三次采油研究所,擁有了相關的研究與施工隊伍,具備了進一步推廣和完善應用微生物采油、化學復合驅油等新技術的條件,在實踐中收到良好的效果,使之成為提高“三低”油田開發水平的重要手段。
早在20世紀末,吉林油田通過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日本國石油公團等機構的合作,系統地開展了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術的室內研究和礦場實踐,針對扶余油田的油藏條件,篩選了適合該油田的優秀菌種CJF——002菌。在礦場實驗中,降低了油井含水高達40個百分點,該項技術獲得國家專利,成為國內外應用該技術開發高含水油田的首創。現在,吉林油田以扶余油田為目標油田,結合生物工程技術和油藏工程技術,在微生物采油領域已經形成了包括微生物驅油機理評價技術在內的9個方面的配套技術。2005年,該項技術在中國石油股份公司微生物技術研討會上受到專家的充分肯定,并列入中國石油股份公司10個重大項目之一,即扶余微生物驅工業化試驗項目。該項目建立了微生物培養站并配套了相關的施工裝備,達到日處理淀粉20噸,日產菌液10立方米,滿足了年施工30口井的規模。應用該技術后,油井含水下降10%,按計劃每年上百口井措施可增產量約占該區塊2006年總產量的10%。
作為不斷增加可采儲量、改善開發效果的接替技術,化學驅油在吉林紅崗油田的實踐,也收到良好效果。五年間在總注入量為地下孔隙體積20%左右的情況下,平均提高采收率為20.5%,截至2005年底,有三個井組累計增油6.22萬噸,增加可采儲量41.3萬噸,累計增收6622萬元,投入產出比1:4.15。而且,化學劑沒有大量溢出,對注采工藝、地面集輸系統和環境沒用造成不良影響。
在二氧化碳措施增油方面,吉林油田研究和應用二氧化碳吞吐、二氧化碳泡沫壓裂技術,經過幾年的刻苦攻關,已經掌握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包括地質優選、油藏工程技術研究、現場監測、現場加藥等相應的系列技術,不僅為本油區的穩產發揮了作用,也成為工程技術單位外闖市場的獨門兵器。
目前,吉林油田根據加快三次采油技術發展的戰略構想,結合本油區的各類油藏特點,在加緊試驗、推廣、應用新技術的同時,正努力做好微生物驅油、化學驅等進入工業化試驗階段的相關技術的研究儲備工作,為在“十一五”期間吉林油田的產量快速增長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