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的產能并沒有明顯提高,原因是我們的燃料油價格過高。” 山東東營當地一家大型石油企業的銷售經理周先生昨天在電話中這樣感嘆道。
即便是在“柴油荒”的日子里,該企業開工率也僅能達到60%~70%,相比中石化、中石油接近100%的數字顯然差很多。當市場對柴油需求突然變大時,國內兩大石油生產商及地方煉廠的供應就顯得捉襟見肘了。如果不放開上游原料供應,柴油將有可能年年“荒”。
原油突漲致燃料油走高
卓創資訊分析師劉鋒稱,實際上國內地方煉廠的開工率并沒有因為柴油緊缺而提升。就在上周,山東地煉平均開工率為43.2%,比一周前還下跌了1.59個百分點。
“作為地方煉廠,我們現在只能采購燃料油來產柴油,因為分配到的原油份額太少了。”上述山東地煉的周先生說,燃料油占公司原料來源的50%以上。
記者從知情人士那里獲得的數據也顯示,包括昌邑、東明、弘潤等在內的山東地煉總計原油加工產能是5600萬噸左右,但能分配到的原油配額只有200萬噸左右。
可是,現在燃料油產出率并不高(100噸燃料油約能產出20噸柴油,而100噸原油產出柴油約37噸左右),價格也高起來了。
就在昨天,黃埔港進口的高硫原油、新加坡“高硫180”兩種型號的燃料油報價分別為4900元~5200元/噸之間,而相比2010年8月20日的4300元/噸高出了20%以上。若按近期原油價88美元每桶計算,目前一噸原油的采購成本也只有4239元左右,相比燃料油價至少便宜近700元。
就在今年10月,部分山東煉廠也遭遇了“拉閘限電”,有些企業的石油焦產出量在限電當日就減少了20%左右,不過對于地煉的煉油裝置影響倒不是很大。“由于地方煉廠的柴油不可能突然大幅增產,因而在限電、秋收、捕魚時期等用油高峰階段,想依靠地煉來幫助增加市場供應,也是很不現實的。”中投證券研究員芮定坤告訴記者。
國內兩大巨頭產量吃緊
記者從多方渠道了解到,其實,國內兩大巨頭的柴油產量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有大幅提高。中石油的預計是,其11月的每日原油生產量將比10月提高1萬噸,達到16.8萬噸,增幅6.3%。中石化10月的成品油產量同比去年增加了8.3%,柴油產量同比增加了12.3%左右。兩大公司產能在近期幾乎就到了極限。
芮定坤說道:“柴油的產能很難在一個月之內被突然提高20%以上。一方面煉廠裝置達不到這么高的負荷,對設備的損耗、施工安全都會有很大影響。而且也要打亂運輸、原料投放等安排。”
但10月、11月期間10%左右的增產,又難以填補市場突然爆發出來的需求。
國金證券研究員劉波表示,在今年9月,有些數據表明,未來可能會出現柴油供應不足的問題,“因為當月的工業總產值、輕工業的產值同比增加了26%左右,而作為市場晴雨表的柴油產量僅增加了不到3%。這或許為此后的‘柴油荒’埋下了陰影。”
今年9月,我國部分地區的柴油就有些供不上了。當時國內的柴油產量總計為1310.9萬噸,同比僅增長了2.5%,低于汽油、煤油5.6%和3.2%的增幅,也遠低于用在化工方面的石腦油產量增幅(31%)。
事實上,有中石化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中石化個別煉廠也受到了“節能減排”的影響,導致其柴油產出率不高。不過,這種說法并沒有得到中石化集團的證實。該公司下屬一家大型煉廠的高層則向記者表示,企業在近期確實與政府就“節能減排”問題做過反復溝通,最后的結果是企業盡量降低高耗能的化工裝置,而不影響乙烯、煉油的生產。
“現在我們感到壓力很大。”中石化集團沿海某省的一位副總向記者坦言,原先該省的柴油銷量約是50多萬噸/月,而現在則提高到了70萬到80萬噸,“應該說需求是不會放大到40%這么多的,主要還是地煉和其他渠道的柴油供應不足,將銷售壓力轉化到了我們身上。”
在原油價格穩步走高且需求暴增的時刻,政府確實需要控制汽柴油的價格,控制煉廠及銷售商獲取暴利。也可以適時采取獎勵、放開原油管制等方式,來促使地煉企業增加產能的投放,否則國內20%左右的地煉產能也只是一個配角了。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