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國際輿論變化之文本解讀
采訪對象:許勤華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與環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在這份IEA報告中,用“National Oil Company”的提法有別于之前國外對中國石油公司一直使用“State-Owned”的說法。這代表國際主流輿論的一個轉變,是這個報告文本體現出來值得關注的一點。
以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是從這個角度對中國石油企業的對外合作動作進行大量批評,把中國石油公司的“走出去”,都視作是一種國家行為。這種批評也引起了一些西方媒體出現了類似“中國能源威脅論”、“新殖民主義”之類的指責。
如今,中國石油公司“走出去”往往是與有強大競爭力的國際石油公司合作。而在國際市場上,為了各自利益,國家都處于一種博弈的狀態。
博弈,分為競爭和合作兩種態勢,這兩種態勢同時存在。區別在于是競爭高于合作,還是合作高于競爭,這取決于絕對利益還是相對利益的考慮。
如今全球國際能源格局處在一種相互依存的狀態,任何國家都只能獲得相對利益而不能獲得絕對的利益。國際政治的游戲規則已經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就是相互依存,相對現實主義的競爭。自由制度主義的合作只是變化了的一種方式,來進行進一步的競爭,這種狀態下,如果不走出去、引進來,就會存在風險。
風險——管道多元化消散能源風險
采訪對象:董秀成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
根據IEA的報告,四大能源戰略通道的建成,雖然使我國進口石油總量中經馬六甲海峽進口的比例有所下降,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對于石油需求總量的增長,未來途經馬六甲海峽進口的石油總量仍會上升。
四大能源通道的建成,雖然在短期來看不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能源進口依靠馬六甲海峽的現狀,但對于我國能源安全而言,防御風險或突發事件的能力得到增強是毫無疑問的。
能源安全的核心在于供應安全,而供應安全包括兩方面:一是來源安全,二是通道安全。油氣資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血液,多渠道建設油氣資源通道,能夠減輕對于局部油氣資源或運輸通道的過度依賴,提高能源供應穩定以確保經濟發展的持續性。
談及能源戰略通道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經濟意義依然是建設四大能源戰略通道的首要考量因素——即使政治意義十分重要,但從根本上還是從發展經濟著眼的。通過建設四大能源戰略通道、減輕對馬六甲海峽油氣資源運輸的依賴,能夠實現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并且拉動沿線地區的經濟。
收獲——“走出去”,更要“走上去”
采訪對象:曾興球
中國中化集團原總地質師
中國石油企業十多年來“走出去”,在國際市場上尋找油氣資源,成績斐然,令世界矚目,這是毋庸置疑的。IEA的這份報告,以積極的態度肯定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獲得了其他國際石油公司無法比擬的進展,認為中國石油企業在海外參與國際競爭的做法也是符合商業規范的,這說明國際社會對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已經逐步理解。
當前,由于國民經濟快速發展,能源需求增長很快,尤其是油氣缺口較大,中國石油企業必須到國際市場上去尋找資源,彌補國內供應不足。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一度卻引起西方不少媒體的非議。
事實證明,中國石油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遵守國際規范,履行社會責任,與資源國真誠合作,堅持“互惠互利”的原則,既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供應投資海外油氣項目,又為項目所在國的經濟發展積極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促進共同發展。中國石油企業普遍受到資源國的歡迎。
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不是盲目的,是堅持“效益第一,技術領先”的原則,對每一個項目都按國際商務標準進行技術經濟評價,對投資環境進行風險分析,科學決策,量力而行。中國石油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堅持“優勢互補”的原則,強調大小公司平等合作,既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又虛心向有經驗、有技術的合作伙伴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國際合作的實踐中逐步成長壯大起來。毋庸置疑,與埃克森美孚、 殼牌、 BP、 雪佛龍、道達爾等國際大石油公司相比較,中國石油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還處在初級階段,真正實現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程。
中國石油企業要認真總結十多年來“走出去”的經驗,深化企業體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按照國際化、市場化經營的標準,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要在制度創新的基礎上,加大新技術開發的力度,加強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全面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更要堅定不移地“走出去” ,而且要“走進去”、“走上去”。
報告背景
2月17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了一份《中國石油公司海外投資驅動因素和影響分析》報告。報告中肯定了“中國國家石油公司”(注:報告中表述,指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在全球的投資行為,認為這些投資主要由商業利益推動,與國家意志無關,也符合其他石油進口國的利益。
這份報告的其中一位作者辛頓(Jonathan Sinton)在國際能源署擔任非會員國家辦公室中國合作辦主任。他在報告中指出:“中國的三大石油公司并非外界假設的那樣,迫于政府壓力在海外謀取權益油氣并悉數運輸回國。實際上,上述公司出于商業利益考慮,在美洲獲得的大多數權益油氣都是就地售賣。”
報告提出,截至2009年年底,中國與多個鄰國簽署油氣進口協議。這些海外投資項目主要受國內需求增長的驅動,也是出于分散風險的考慮。
報告提出,近年來,從保障中國能源需求安全出發,中國石油公司致力于修建幾條跨國油氣管道。這些投資不僅降低了能源交易方對于馬六甲海峽的依賴,而且有利于實現本國油氣進口渠道的多元化。
同時,報告指出,在與國際大石油公司的合作過程中,中國石油企業也學習了先進的管理文化和技術,雙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規避了在資源國的合作風險。
這是國際上少見的肯定中國石油公司在全球投資的報告。它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國際主流輿論對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投資行為評價的變化。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