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規定,我國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之間實行聯動,國際原油價格連續22個工作日變化超過4%,國內成品油價格可以進行調整。從價格管理辦法上看,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石油市場實現了“間接接軌”,但在具體執行價格調整方面,國家依然會根據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和社會承受力等方面進行適度調控。
從未來改革方向上,國家應堅定不移地進行市場化改革,在沒有完全放開成品油價格的情況下,將繼續完善現有石油價格管理辦法,其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進一步接軌將是必然選擇。
一、油價與國際接軌是保證國內石油供應的客觀要求
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石油需求迅速增長,自2003年開始石油凈進口以來,石油進口規模連年增大,2010年石油進口對外依存度達到55%。如果國內成品油價格大幅度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那么超過2億噸的石油進口就面臨動力不足問題,國內石油供應就難以保證。
目前,國內煉油企業已經逐漸多元化,煉油能力也趨于分散,中國石油(11.07,0.04,0.36%)集團和中國石化(8.32,0.00,0.00%)集團盡管擁有全國80%左右的煉油能力,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延長石油集團等大型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加快發展煉油業務,眾多地方、民營煉油企業更是數量繁多,如果國內油價不與國際接軌,必然造成煉油企業嚴重虧損,煉油企業將采取少煉或者不煉等可能的措施來盡量減少損失,并可能增加油品出口,進而減少國內市場供應。
如果國內油價不與國際接軌造成煉油企業嚴重虧損,國家為彌補企業虧損會采取政府補貼方式平衡利益關系。國家分別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一季度,為中國石化集團提供補貼50億元、49億元和74億元。
二、油價與國際接軌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必然要求
隨著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我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國內石油市場已經無法與國際石油市場脫離。國內石油價格不僅要反映國內資源狀況,而且還要反映國際市場供求關系變化,這就客觀上要求國內石油價格要與國際市場接軌。一方面,我國石油需求并非世界油價上漲的決定性因素,但客觀上講我國石油需求確實對國際油價有影響;另一方面,長期實行低油價政策讓油價上漲壓力無法順利傳遞到終端消費者,價格杠桿沒有對抑制石油消費過快增長發揮重要作用。
從石油工業層面上來說,加快市場化改革也是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必然選擇,盡管我國石油行業還沒有實現充分競爭,但實際上石油工業需要規模經營,以提高整體國際競爭力,客觀上需要建立符合市場化要求的經營環境。最近幾年來,我國石油工業市場化趨勢十分明顯,油價也需要與國際進一步接軌并最終實現完全市場化定價。
石油勘探開發產業屬于高投資、高風險領域,資源和技術風險高,需要投入巨額資金,目前國內從事這一領域的企業主體包括中國石油集團、中國石化集團、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延長石油集團、外資石油企業和少量民營企業,總體上處于適度集中的格局;煉油產業也屬于高投入、高技術領域,為合理優化和配置石油資源,需要形成較大規模效益,目前國內從事這一領域的企業主體包括中國石油集團、中國石化集團、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延長石油集團、中國中化集團、外資石油企業和眾多的地方企業和民營企業,總體上處于相對分散的格局;石油流通產業屬于市場進入門檻較低的產業,也是目前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
在成品油零售領域,中國石油集團和中國石化集團占據全國市場份額一半,其他國有、外資和民營企業分布十分廣泛。在成品油批發領域,中國石油集團和中國石化集團在批發企業數量上大體占據全國三分之二左右,而其他國有、外資、民營企業數量繁多。在成品油倉儲領域,中國石油集團和中國石化集團在全國不占主導地位,眾多的其他國有、外資和民營發揮著重要市場作用。在對外石油貿易領域,有包括中國石油集團、中國石化集團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內的5家國有貿易企業,還有眾多的其他非國有貿易企業。
三、油價與國際接軌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措施
我國已經確定未來經濟發展方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為實現經濟轉型和建立節約型社會,要求國內石油價格必須與國際市場接軌。一方面,我國石油資源十分稀缺,人均占有石油資源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國石油資源消耗過多,單位GDP石油消耗與發達國家水平差距甚大,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長期低油價政策讓市場機制無法有效地發揮調節杠桿作用,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體制難以建立,也讓我國付出了生態、環境和低能效沉重成本,對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刺激了高耗能產業的發展,不利于提高石油利用效率,更不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另外,由于石油價格失真,也不利于國家對宏觀經濟調控。
因此,國內油價與國際市場接軌有利于發揮價格的杠桿作用,促進資源節約和有效利用,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董秀成 系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