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石油壟斷上看國內成品油的流通,早在20世紀末,當時國家的政策是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成品油批發零售業。但是從1998年開始,由于國家石油經營政策發生變化,石油成品油的專營批發權和零售批發權由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公司壟斷。從那時起,被掐斷油源的民營成品油批發企業立刻陷入絕境。當時僅有的一線生機是國務院辦公廳于1999年5月轉發的原經貿委等八部門的38號文(國辦發[1999]38號),治理整頓之后,合格的地方成品油批發企業可以由兩大集團通過劃轉、收購、聯營、參股等方式進行重組。因此,由于國家石油政策的限制,行業進入壁壘的阻礙,加之在產業結構、投資能力、技術積累和管理體制上存在諸多缺陷,民營企業逐漸成為了國家石油壟斷的附屬品。在目前成品油管理制度下,石化雙雄仍將控制著成品油的調配和批發,民企還需要通過兩大集團獲得油源。這表明,零售市場開放只給了民企一個名分。
壟斷問題起源于經濟學,認識壟斷、分析壟斷和管制壟斷,對于社會來說,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維護市場競爭。但是,現實卻不盡如人意,在我國石化雙雄對于石油市場具有壟斷市場的支配地位。在我國像石化雙雄的壟斷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計劃經濟的遺產。現在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全國市場特別是不同行業間的自由流動,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需要區別不同市場實施有區別的反壟斷措施。
改革開放政策已經實行了30多年,其中國有企業的改革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經歷了多個階段,采取了多種形式,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改革走到今天,隨著國有企業產業結構、行業結構的調整,現有的國有企業已經借經濟發展的大勢,不斷壯大實力。但今后該如何發展,如何提升效率維護公平,如何助推市場經濟體系的構建等,就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特別是國有企業壟斷的改革是各界關注的焦點。壟斷國企的改革能否積極穩妥地推進,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是衡量改革成敗的重要標志。
以中國石油企業為例,與國際同行相比,中國企業的業績表現出與油價更大的相關性,中國石油企業在開采成本、油氣儲量和運營效率等方面卻表現出較弱的競爭力。相比而言,中石油、中石化利潤、業績與價格呈現的相關性遠大于殼牌、埃克森美孚和英國石油,油價的單邊上揚將其輕易地推上了全球的利潤高點。這種與油價直接關聯的業績值得思考。中石油、中石化的效率和質量與國際同行相比差距也較大。以中石油為例,雖然其總資產回報率一直處于上升趨勢,但平均水平只有埃克森美孚、英國石油的1/3。而人均創利水平則更低,僅是埃克森美孚、殼牌的1/32,英國石油的1/19,顯示較低的資產運用能力。壟斷企業借口與國際市場接軌來抬高價格,不僅成了某些壟斷性企業轉移成本上漲壓力的泄洪口,而且還成了他們獲取暴利的重要源頭。如果放任壟斷企業的繼續肆意妄為,不僅對我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對于石化雙雄自身的長遠發展也并非有利。在經濟全球化的帶動下,壟斷絕非是長遠之計,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引入民營資本進入才是有效對策。
民營企業由于在物資、資金和信息方面存在著先天性的缺陷,因此在進入石油產業中倍感壓抑。由于沒有油源,民營企業擁有的加油站通常是從中石油、中石化手中以更高的價格買油,在油荒的時候,甚至根本就拿不到油。在與中石油、中石化,包括他們和殼牌等一些跨國石油巨頭組建的合資零售終端之爭中,民營企業也一直是在一種不公平、受歧視的市場環境中艱難謀生。除此之外,由于民營油企把大量的精力和資金用于搞油源、買油,往往無暇改進經營管理,擴大市場占有率,對油品煉制、銷售各個環節的信息也無從知曉。盡管如此,也還是有一些民企用盡辦法曲線進入了該領域。一些民企獲得成品油進出口牌照,,也有民企獲得原油進出口資格。但是即使已經獲得了牌照,按照現有的政策,這些企業要獲得油源也還是需要經過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巨頭的手。而且尤為關鍵的一點是,按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2004年,中國已經將成品油零售市場對外資開放。2006年底,中國成品油批發市場也將對外資開放。因此,對于現存的民營油企來說,抵御中外巨頭們的最好辦法只能是自我成長,而民營油企長大的最佳思路就是組建共同體。這種共同體的形態不僅可以壯大民營油企的力量還可以成為民營企業跟政府溝通的橋梁。外資進來,也不會輕易小看這個團體。單個容易擊破,團體就擊破不了。
在我國,一個無法辯駁的事實是,國內的油田基本上都是石化雙雄兩大集團壟斷的,兩大石油巨頭都是上下游一體化的集團。近些年,進口石油消費的比例越來越大,石油的進口權還是只有兩大集團所有。目前發改委已經批準了一些非國營的公司可以進口石油,其實私營企業進口石油除了要有進口權,還要有配額。這些都限制了民營資本的進入。要想打破石化雙雄的壟斷態勢并非易事,但是只有以積極的態勢應對,民營資本才有望進入更多的石油領域,爭取更多競爭的機會,相信也只有在充分競爭的環境下,民眾才能看到國內成品油價格下降趨勢的到來。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