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云南遮放壩,平整后的稻田碧波萬頃,傣族村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水稻插秧。
當日,中緬油氣管道云南省遮放段施工和地貌恢復全部完成,工期提前一個月,確保了貢米之鄉的大春種植,實現了國家重點工程建設與春耕生產兩不誤。
傣族村民刀大爺興奮地舉起秧苗,笑著說:“今年肯定是一個豐收年。”(李斌土 杜賢會 攝)
村民刀大爺舉起手中的秧苗,笑開了懷:“今年肯定是一個豐收年。”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遮放鎮戶弄村村委會主任滕二補,指著身后已經恢復地貌的田地,對記者說:“感謝中國石油實現承諾,打消了我們之前的顧慮。我們感到很滿意!”
5月,云南大地開始進入雨季,也是當地農民種植大春作物的黃金季節。云南省遮放壩水系發達,土壤肥沃,水稻產量高,種植貢米成為當地少數民族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一定要保護好這塊寶地。除了腳印外,什么都不要留下。”這是中國石油管道建設者的承諾。如同愛護自己眼球一樣保護當地環境,在插秧前完成工程建設,確保不因工程建設影響當地村民大春種植,成為中緬油氣管道建設的重中之重。
為兌現這份承諾,作為承建者——川慶鉆探油建公司在用工高度緊張和現場工況難度很大的情況下,投入比同樣工程量多出5倍以上的人員和機械設備,在遮放段展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施工攻堅戰。
“不但要在雨季來臨之前做好地貌恢復工作還耕于農,而且必須確保土壤不因雨水沖刷而流失。”從集團公司到管道建設項目經理部,從川慶油建公司到中緬EPC項目部,一道道指令層層傳遞。以此為行動準則,建設方全面開展密集型精細化管理。同時,環境監理審查施工方案,業主和EPC項目部一次次深入現場,嚴格控制作業帶寬度在設計范圍之內。
在環境保護方面,管道建設者采用了“生熟土隔離分包法”,做到熟土剝離厚度達到80厘米,并把熟土裝在編織袋里保存,回填時先把生土墊底,然后再把熟土鋪到表面。施工現場不留任何垃圾雜物,連焊頭和鐵屑都用吸鐵石吸走。
在地貌恢復過程中,建設者如同打理自家院子一樣,把過去那些并不平整的土地規劃得整齊劃一,把一些雜物石塊清理干凈,提高了土地品質,水田恢復得比工程建設前還要平整。
經過兩個月如同繡花一般的精耕細作,中緬油氣管道遮放段終于完工。當地老百姓對地貌恢復簽字率達到100%,中國石油人用行動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
從遮放壩田間地頭村民眉開眼笑的神情中,我們仿佛聞到清香四溢的稻花香。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