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人們在柴達木盆地尋找石油、開發(fā)石油的步伐從未停止。經(jīng)濟之聲記者親歷青海油田,深切感受“用青春與孤寂守油井,千方百計采石油”。
7月10日據(jù)報道:柴達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海拔超過3000米,自然環(huán)境非常惡劣。有一句順口溜形容它,“地上不長草,天上無飛鳥,風吹石頭跑,氧氣吸不飽”。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人們在柴達木盆地尋找石油、開發(fā)石油的步伐從未停止。但石油工人長期駐守高原戈壁,不僅身體消耗大,還要忍受與親人離別,體會別樣的親情、愛情。
柴達木盆地中,有個叫冷湖的地方,這是我國開發(fā)柴達木油氣資源的起點。半個世紀的開發(fā),在冷湖留下了很多石油人的忠骨,冷湖四號公墓長眠著400多名中國最早的一批石油建設者,年齡最小的只有19歲。
以前石油大會戰(zhàn)時,很多石油人拖家?guī)Э隈v扎在冷湖,但是現(xiàn)在冷湖只留下了一線采油工人,生活區(qū)放在了離冷湖300多公里之外的敦煌。因為沙漠中所有的生活、生產(chǎn)物資都靠外運,只留一線工人在沙漠里,成本支出最少。但這意味著,采油工人要與家人分離。
每個采油工人,一般工作2-3個月才能回敦煌倒休。在沙漠里的日子,每天都重復著巡井的工作,人手少,即使是女同志也只能一個人步行巡井,巡一趟井就要2-4小時,一天要巡3次井。高海拔,缺氧,很多采油工體檢都發(fā)現(xiàn)脾臟偏大;沒有高壓鍋,飯菜都熟不了。但很多石油工人都告訴我,最苦的不是工作,而是對親人的牽掛,內心的孤獨。
劉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回來后,有時上夜班一個人走在這……唉!挺不好受的!
楊小霞:每次要走的時候,女兒就會問:“媽媽,你為什么要去那么遠的地方?為啥不在敦煌來工作?”我說:“那沒辦法,工作的需要呀!媽媽沒法照顧你,就靠你自己照顧自己,奶奶身體不好,你照顧好奶奶!”
張海濤:人生十苦之一叫“生離別”,孩子管不上,學習管不上,生活顧不上,生病了沒法管,老人病危趕不回去。
王全有,是一名技術員,大學畢業(yè)后就來到了青海油田,他說:“來之前想著這怎么也會有點綠色吧,來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什么都沒有。”現(xiàn)在,他最大的煩惱是與妻子分離,結婚兩年,他每年只能回三次家,每次也就十幾天。靦腆的他,無名指上戴著婚戒,黝黑的皮膚更襯托出戒指的閃亮。
記者:你有沒想過改變這個現(xiàn)狀?
王全有:想過,讓她過來。
記者:她愿意來嗎?
記者:你們不覺得很苦嗎?
王全有:在一起會覺得幸福嘛,再苦也愿意。
采油工人的煩惱可能是骨肉分離,而油田管理層的煩惱可能就是產(chǎn)量、效益了。
作為青海油田采油一廠廠長,涂述培最擔憂的是石油產(chǎn)量。經(jīng)過多年的開采,油井的產(chǎn)出量在下降。在中東地區(qū),地質資源好,石油開采成本一桶也就幾美元,可是國內的石油開采成本要達到二三十美元。
涂述培:過去是自噴生產(chǎn),靠天然能量也能生產(chǎn);現(xiàn)在靠機械抽油的同時,還要靠往地下注水,注水的難度也在逐年地增加,因為抽出來的大部分是水,見不到油了,所以要通過技術革新盡量把油往上抽。
青海油田副總經(jīng)理馬力寧介紹,為了盡量多把地下的石油采出來,除了利用注水進行二次開采,如果注水也不行了,還會用注入表面活劑這樣的三次開采技術。
馬力寧:三采的技術,簡單地講就是在注水井當中放入了更多的表面活性劑,就類似肥皂、洗衣粉,把地層的油洗得更加干凈。
石油開采越來越難,但石油的需求還越來越高。過去十年,除少數(shù)特殊年份外,我國汽車銷量年增長率均在10%以上,目前年產(chǎn)銷量正在急速向2000萬輛邁進,汽車保有量也在快速增加,截至2011年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突破1億輛,居世界第二。國家發(fā)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說,周望軍:中國去年消費了4.3億噸原油,進口56%,我們自己實際只能生產(chǎn)兩億多一點,這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們現(xiàn)在汽車剛剛起步,將來我們發(fā)展到5億輛,石油消耗再增加5倍、4倍,全世界的石油給我們都不夠。
為了多采油,一些開發(fā)到后期的油井,油田也舍不得舍棄,還要定期撈油,就像打水一樣,一桶桶用人工提上來。青海油田有個口號:0.1公斤油也不放過。為了產(chǎn)量,一些油井盡管經(jīng)濟效益已經(jīng)虧損線下了,油田還是會選擇繼續(xù)開采,用有效益的油井補虧損。采油工人張海濤最心疼的就是:城市里大排量私家車,一邊冒著黑煙耗費石油資源,一邊污染環(huán)境。
張海濤:石油工人對油呀,就像農民對糧食,絕對不能糟蹋,絕對不能浪費,不能仗著你家有錢,你就浪費油。雖然國家也給我工資,但那是我的血汗。
網(wǎng)站聲明:本網(wǎng)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wǎng)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fā)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