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網訊:“立冬”時節,地煉界迎來喜訊。有消息稱,中國化工集團(下稱“中化集團”)已獲批1000萬噸原油進口配額。
雖然中化集團在山東擁有6家煉油廠,但其長期以來并沒有原油進口配額,而是靠與中海油等合作獲取原料供應。因此,這些煉油廠乃至整個山東地煉,都面臨著不得不進口燃料油的無奈局面。
這次進口原油向山東地煉敞開一道大門,或許將改變山東地煉這塊“三桶油”必爭之地的原料供應局面。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的石油化工界人士,都表達了這一觀點。
分析師分析,此次事件還可能產生一個影響,就是“引誘”地煉企業向央企靠攏,因為只有加入央企“抱團”,才更有可能申請到原油配額。
解困原料掣肘
7日,山東省石油煉化協會會長劉愛英告訴導報記者 ,中化集團獲得這些原油進口配額后,“最可能的就是,將配額分配給它所收購的這些地煉廠?!?/p>
據 了解,中化集團旗下有9家地煉企業,僅在山東,通過整體收購、重組或控股而掌控的,就有濟南石化集團、濟南長城煉油廠、正和集團、華星石化、昌邑石化、青島安邦石化等6家。據卓創資訊統計,這6家煉廠總加工能力為2650萬噸/年,占山東地煉總加工能力的24%。其中以華星石化、昌邑石化規模較大,一次加工能力在850萬噸/年和800萬噸/年左右。 目前,中海油是中化集團煉油原料最主要的供應商。據悉,中化集團于2010年初與中海油簽訂海洋原油供應合同,每月有近30萬噸的海洋原油供應其旗下煉廠。
但這一供應量遠不能滿足所有煉廠的原材料需求,一眾煉廠不得不靠進口燃料油作補充,還面臨開工率不足等問題。
預計中化集團今年海洋原油加工量是400萬-500萬噸,燃料油加工量則在450萬噸左右。
燃料油有高昂的消費稅,采購價格高;再者,燃料油是一種在國外已經經過一次提煉加工的油,出油率就低了,因而有不少地煉廠煉燃料油存在虧本的情況。
“此次中化集團獲得原油進口配額,標志著國家政策向地煉敞開原油進口大門。由于地煉長期的劣勢就在原料和油質上,其惡劣的煉油環境也可以借此有所改善?!绷_琳表示,其次,僅1000萬噸/年的原料供給,就能滿足中化集團煉廠37.7%的基本開工率,利潤也能得到保障,還可擺脫長期虧損和被動停工的局面。
華星石化進出口公司劉姓經理對導報記者低調表示,原油進口配額一事還不甚清楚,“且公司歸屬中化集團后,產能、開工率、原料供應方面的數據,都由中國化工油氣總公司掌握?!?/p>
或引發擴張并購
山東地方煉廠眾多,實力強勁,又沒有一家有原油進口配額。在此背景之下,山東地煉歷來都是大原料供應商必爭的對象。
近兩年,中石化、中海油借著地方煉廠加工原料數量攀升的契機,紛紛加強與地煉的合作,實現其擴張的目的。去年曾一度傳出,中石油與山東省21家地煉企業和當地政府洽談建立一家合資企業,通過為山東地煉提供原油資源,來擴大在山東煉化的市場份額。
這21家地煉就包括中化集團的那6家企業,并且中石油談判的條件,就是要控制地方煉廠50%的股權。
中石油坐擁的大量原油資源 ,對處于原料瓶頸的山東地煉來說,無疑是很大的誘惑,而當時中化集團還沒有申請下來原油進口資質。
面對來勢洶洶的競爭,中化集團也承受著一定的壓力,因此申請原油進口資質和國家原油配額,似乎是中化集團避免被別人“插足”的最好選擇。
劉愛英說,中化集團獲批原有進口配額的消息傳出后,地方煉廠的反應也比較好——進口原油配額的發放,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地方煉油的矛盾。
分析人士認為,中化集團獲得原油進口配額,不但有益于旗下眾公司,并且還是它進一步并購地方煉廠、實施擴張的一個有效籌碼。不過,8日,導報記者聯系多個地方煉廠后獲悉,目前尚無最新并購的意向或消息。
“規模較大、盈利情況較好的地煉,對于被收編并不是太主動;那些有一定規模但經營狀況不是太好的企業,可能會主動尋求與國企的合作。”采訪中,一家煉廠的負責人對導報記者坦言,“抱團”或“升級”可能會是一個大趨勢。
“而且,今后一旦大面積按照國四標準生產汽油,對山東地煉企業而言,原本就不大的成品油市場,空間將更為狹小,不升級的企業將面臨被清退出市場的命運。”山東省工商聯石油與清潔燃料業商會會長張成如說。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