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元壩氣田海相部分已提交探明儲量2000多億方,陸相部分已提交探明質儲量100多億方、控制儲量近5000億方。
有人認為“元壩是普光的翻版,只是深一點而已”,事實是這樣的嗎?
實際上,與普光氣田相比,元壩氣藏隱蔽性更強,其氣藏埋深度在6240米至6960米之間,發現難度更大。
2004年,普光特大型海相氣田逐漸明朗,作為“開路先鋒”的研究院一直在尋找下一個接力陣地。實際上,元壩地區是02年別人不要的我們登記的區塊。
在進行海相研究的時候,在立體勘探思路的指導下,2009年初,能把“密密麻麻的勘探圖,演繹成千萬年前的湖泊、綠洲,或是層層疊疊的巖石”的科研人員帶著海相的豪情走近陸相。
“這里烴源巖不缺,砂巖也不缺,但缺乏有效儲層,孔隙度低,砂巖像鐵板一塊很致密,如何找到高產富集區,把一個個散落的‘珍珠’串起來不容易。”陳祖慶說。
對于任何一個新區,部署第一口井,都會從常規思路分析鉆井資料、地質資料等出發,開展儲層地震響應特征識別研究。當時還沒有真正的陸相勘探井,但院里已經在進行老資料復查,開拓陸相勘探領域。
按照元壩海相已形成的“相控三步法”技術,研究人員解剖周邊已鉆井,先做波阻抗反演和屬性提取分析。
“反演分析發現砂好識別,但要在砂中識別出‘好儲層’很難,因為泥巖和儲層兩者的波阻抗差別小,怎么提高陸相致密砂巖儲層預測的精度,避開砂包泥中的泥巖‘陷阱’,在“砂中找好砂”,是一個相當棘手的難題。”彭嫦姿說。
做新區儲層預測之前,建立一種針對陸相儲層預測的測井響應識別模式是關鍵。而要建立模式,“吃透”井資料,了解區塊地質背景和儲層的地球物理的響應特征是前提。
雖然知道程序,但到底怎么做,他們很迷惘。按照砂巖中找好砂的思路,科研人員開展工區內所有的已鉆井測井曲線、巖芯資料、錄井資料、測試資料、成像資料等分析研究,尋找能夠分辨薄儲層的地震預測方法,考慮到薄層泥巖的影響,首先開展伽瑪反演;為了剔除泥巖,尋找有效儲層,創新了高分辨率孔隙度反演,在孔隙度數據的約束下,創立了“砂中找好砂”的陸相致密砂巖儲層預測技術。
“這是迄今為止,對南海生物礁預測最精細,刻畫得最清楚的預測圖。”2012年,做上海局的南海項目,進行中期檢查時,一個來考察的油田部的老總這樣說。參與建南井位論證,利用自己的預測技術,依托過硬的預測成果,建議以飛仙關礁灘儲層為主攻方向,想出了與眾不同的部署思路和方案,部署了新店1井取得了工業氣流,2013年江漢油田申報了400多億儲量。
一總部領導贊賞地說:“從普光到元壩,從南海到建南,你們勘探分公司的生物礁儲層識別技術是很過關的。”
在勘探實踐中,研究院依托多項國家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石化重點科技項目等平臺,通過自主研發和產學研結合,形成了碳酸鹽巖選區選帶評價技術、碳酸鹽巖巖性與復合圈閉評價及氣藏描述技術、碳酸鹽巖相控三步法儲層預測技術、高精度復雜山地三維地震勘探技術、綜合地球物理聯合反演技術、碳酸鹽巖儲層測井精細解釋技術等6項特色評價技術,用它們喚醒了元壩、南海、建南等沉睡氣龍,實現了礁灘儲層“可遇不可測”到“可遇又可測”的質的飛躍。
開拓創新是研究院發展的根本,更是油氣勘探科研發展的不竭動力。回顧研究院的勘探部署歷程,不難發現,他的每一步都深深詮釋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內涵。是理論和技術的創新賦予了普光、元壩、焦石壩、西藏等的激情與活力,讓他將“福氣”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了千家萬戶,讓商業性開發由夢想變成現實。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