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青島天盾橡膠有限公司與山東金宇輪胎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廢舊特種工程輪胎高值化再制造成套技術裝備與應用技術”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標志著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再制造成套技術裝備,推廣應用到一般廢舊輪胎的資源化應用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然而,捷報傳來,業界卻樂不起來。
“由于缺少國家有關政策的實質性支持,廢舊輪胎的翻新和回收先進技術很難推廣應用,現在這一行業的發展已面臨難以為繼的局面。”山東省橡膠行業協會會長張洪民告訴記者。
據張洪民介紹,2010年,我國廢舊輪胎產生量約2.5億條,但翻新率僅約為3%,不僅遠低于世界第一輪胎翻新大國——美國約14%的翻新率,也低于6%的世界平均值。這與我國輪胎產量、汽車產銷量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之所以出現這一巨大反差,與國家的相關政策法規缺失不無關系。我國一直未建立起完善的鼓勵廢舊輪胎回收、加工、再利用的激勵機制,去年底出臺的財稅[2011]115號文,取消了翻胎的增值稅優惠,令輪胎翻新企業雪上加霜。”張洪民說。
與張洪民持同樣觀點的還有山東金宇輪胎有限公司辦公室王主任。王主任告訴記者,2007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十一五”資源綜合利用指導意見》,已將廢舊輪胎等再生資源的產業化工程列為六大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工程之一,同時將《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管理條例》列入2007年法規立項,計劃在稅收、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但5年過去了,上述“規劃”、“意見”等仍大多停留在紙面上,缺乏實質性、可操作性的具體政策支持,企業期盼的《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管理條例》至今仍處于征求意見階段。
由于政策缺失、監管不到位,整個行業秩序難以規范。山東慶云華泰橡膠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認為,廢舊輪胎翻新企業雖然已具備生產能力,但由于渠道不暢,導致可供翻新的舊輪胎難以回收。這其中不僅有合法的再生膠和膠粉制造企業爭搶舊胎源,還有無“三包”輪胎、割標輪胎等企業的生產與銷售,致使廢舊輪胎翻新企業很難建立穩定的舊胎供應鏈,阻礙了該行業的健康發展。
“輪胎翻新企業小、亂、差的現象比較普遍,難以形成規模優勢。”山東三角集團技術開發中心副主任王波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從事輪胎翻新的企業80%以上屬于中小企業。這些企業翻新輪胎的年產量一般在1萬~2萬條,達到10萬條以上者寥寥無幾。在山東省,三角(威海)華達輪胎復新有限公司是規模最大的輪胎翻新企業,其年產能也不足50萬條,而美國一家公司的年翻胎量就高達2000萬條,占世界翻胎總量的25%。
榮成市輪胎翻新廠尹廠長認為,我國輪胎翻新業發展落后,除企業自身原因外,也與缺少政策扶持有關。“在政策上,不少國家和地區對廢舊輪胎實行無償利用,企業回收廢舊橡膠制品不僅不花錢,還能獲得補貼,所生產的產品也全部免稅。”尹廠長說。
廢舊橡膠制品應用研究領域資深專家、青島科技大學教授紀奎江說,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每處理1條廢舊輪胎,企業能獲得國家給予的0.5美元補貼;在我國臺灣地區,每處理1噸廢舊輪胎可獲3200元新臺幣的補貼;我國香港地區的企業回收廢舊輪胎,也可獲得每噸868港元的補貼。而在我國大陸,由于購買廢舊橡膠制品拿不到增值稅抵扣發票,多數企業需全額繳納增值稅,稅負高于機械、化工等其他制造業2~3倍。這種政策上的不公平是我國廢舊橡膠制品回收利用行業發展的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