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網(wǎng)消息:3月10日從集團公司科技管理部獲悉,集團公司開始于2001年的首個物探科研國際合作項目——物探重點實驗室裂隙油氣藏縱波識別技術合作,經(jīng)過6年研究,取得豐碩成果,成為集團公司對外科研合作的典范。
集團公司物探重點實驗室裂隙油氣藏縱波識別技術合作共分三期:2001年至2003年為第一期,項目是裂縫油氣藏縱波識別技術Ⅰ期,主要研究工作是理論方法研究和理論方法的物理模型驗證;2003年至2005年為第二期,項目是裂縫油氣藏縱波識別技術Ⅱ期,主要研究工作是對理論方法進行實際資料驗證,同時進行可控裂隙物理模型的研制;2005年至2007年為第三期,合作項目是裂縫油氣藏縱波識別技術Ⅲ期,完成應用軟件初步開發(fā)。
6年合作項目取得的成果體現(xiàn)在六個方面:一是發(fā)明具有中國石油獨立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地震裂縫預測技術,以及相應的軟件系統(tǒng)。二是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制作接近真實裂縫的人造巖心,并研究裂縫幾何形態(tài)識別的技術難題。三是發(fā)表多篇高水平科研論文,對項目申報國家科技獎等作出貢獻。四是在國際上提高了物探重點實驗室的知名度,使國際上很多大油公司對研究成果開始關注。五是成立中國石油海外研發(fā)基地——物探重點實驗室愛丁堡國際部,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組織保證。六是舉辦多期培訓班,410名技術骨干接受了新理論新技術的培訓。
據(jù)悉,此合作項目的外方專家,英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首席科學家、愛丁堡大學教授李向陽博士因為這個合作項目,獲得中國國際合作大獎。
集團公司物探重點實驗室裂隙油氣藏縱波識別技術合作共分三期:2001年至2003年為第一期,項目是裂縫油氣藏縱波識別技術Ⅰ期,主要研究工作是理論方法研究和理論方法的物理模型驗證;2003年至2005年為第二期,項目是裂縫油氣藏縱波識別技術Ⅱ期,主要研究工作是對理論方法進行實際資料驗證,同時進行可控裂隙物理模型的研制;2005年至2007年為第三期,合作項目是裂縫油氣藏縱波識別技術Ⅲ期,完成應用軟件初步開發(fā)。
6年合作項目取得的成果體現(xiàn)在六個方面:一是發(fā)明具有中國石油獨立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地震裂縫預測技術,以及相應的軟件系統(tǒng)。二是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制作接近真實裂縫的人造巖心,并研究裂縫幾何形態(tài)識別的技術難題。三是發(fā)表多篇高水平科研論文,對項目申報國家科技獎等作出貢獻。四是在國際上提高了物探重點實驗室的知名度,使國際上很多大油公司對研究成果開始關注。五是成立中國石油海外研發(fā)基地——物探重點實驗室愛丁堡國際部,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組織保證。六是舉辦多期培訓班,410名技術骨干接受了新理論新技術的培訓。
據(jù)悉,此合作項目的外方專家,英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首席科學家、愛丁堡大學教授李向陽博士因為這個合作項目,獲得中國國際合作大獎。
更多>同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