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畔闊步前行,創造歷史,書寫傳奇。
回首往昔,喀土穆煉油廠投產10年所走過的道路,是一條長周期安全平穩運行之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中蘇合作互利共贏之路,一條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造福蘇丹人民之路。
科學管理,科技創新
由于蘇丹工業基礎薄弱,而且缺乏煉化專業的技術人才,蘇丹國內也沒有運營其他大型煉油廠的經驗,這對喀土穆煉油廠在生產經營管理上造成的困難可想而知。然而,喀土穆煉油廠實現了連續10年安全、平穩運行,并且安全生產和運營管理水平不斷提升。這背后的秘密究竟在哪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喀土穆煉油廠,中國海外石油人始終按照國際高標準健全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
十年如一日。各級安全演練定期舉行,安全消防設備檢查維護毫不放松;設備裝置“五年兩修”,幾十位中外技術專家現場坐鎮;應急事故預案年度評審持續改進;應急物資專庫儲存專人管理;嚴格把關水污染三級防控體系……
走向海外的中國石油集團,正在迎來世界矚目的目光。而在這個過程中,一個貫穿始終的旋律也越來越激昂高亢,那就是——科技。
喀土穆煉油廠承載著加工蘇丹混合原油和6區原油的重任。煉油廠投產之初,6區原油由于高酸、高鈣、高黏度的“三高”特性,加工工藝十分復雜,曾一度成為喀土穆煉油廠遇到的最大技術挑戰。
在煉油廠擴建過程中,中國海外石油人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忘我付出辛勤勞動,經過持續不懈的探索和鉆研,終于成功破解了6區“三高”原油加工這一技術難題。由此,喀土穆煉油廠成為國際上擁有首套能夠加工高鈣、含酸稠油的延遲焦化裝置的煉廠,不僅填補了數項石油加工技術的空白,而且投產后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項成果也獲得了中國石油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9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考察喀土穆煉油廠。中國石油集團總經理、黨組書記蔣潔敏十分自豪地向他匯報,中國石油集團用自己的技術,成功解決了加工高酸、高鈣稠油的世界級難題,裝置投產以來,實現了長周期安全平穩運行。
攀登科技高峰,創新永無止境。短短10年間,喀土穆煉油廠已有20多項科研成果獲得中國石油集團各級科技進步獎。
科學決策、科學管理、科技創新,為煉油廠闊步前行夯實了穩健之基。
綠色環保,互利共贏
10年來,尼羅河畔一座環境友好型的花園式工廠正歌唱著綠色之歌,生態之音,譜就和諧之曲。
喀土穆煉油廠及周邊生態環境一天天在改善,天藍,云白,風輕,花紅。環顧喀土穆煉油廠區,碧波蕩漾,魚翔淺底,綠樹成蔭,花草環繞,宛如傳說中的人間仙境。
近年來,沙塵暴似乎已退出杰里鎮人的記憶。與之相呼應的是,喀土穆煉油廠周圍綠化工程持續推進,現在的30余萬株樹木,將綠植到100萬株,為改善周邊生態環境再做貢獻。
中國石油來到蘇丹,不僅帶來了當地發展所急需的資金和技術,而且帶來了先進的環保理念。喀土穆煉油廠所有新建和改擴建項目、技改技措項目,以及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的其他工程項目,其環境保護設施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1999年12月18日,喀土穆煉油廠第一座工業污水處理場和首套含硫污水汽提裝置建成。10天之后,工業污水處理場配套環保項目氧化塘正式竣工。2000年5月16日喀土穆煉廠成功投產之際,污水通過管線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放至氧化塘,從而形成3個占地總面積為72萬平方米的“人工湖”。
在喀土穆煉油廠二期擴建投產前,2006年2月7日,煉油廠通過了由BSI進行的HSE管理體系國際認證,并獲得使用該機構認證標志的授權。隨后,煉油廠對體系進行持續改進和升級。目前,煉油廠執行的體系標準為國際上最新的環境管理體系ISO14001:2004。通過體系認證,促進了煉油廠在環保領域與其他國際機構的合作。
與此同時,喀土穆煉油廠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環保設施的能力,做好“三廢”處理,確保廢氣排放、煙塵、噪音等指標全部達到環保標準;對不同種類固體垃圾實行分類科學處理,減少對環境的危害;實現污油和油泥全部回煉;加快新建環保設施工程進度,實現氨氮污染物的徹底無害轉化和凈化水的回用,進一步降低全廠外排污水總量;運行好生活污水處理廠,推動污水處理后的綜合利用。
此外,加快實施農業項目,興建生態農業示范園,是喀土穆煉油廠再添綠色、推進環保的另一大手筆。用來澆灌果樹和蔬菜的水源,完全來自污水處理廠處理完的水。
種種措施,只為環保的綠色旗幟更鮮明,互利合作的步伐更堅定,蘇丹百姓生活的環境更美好。截至目前,喀土穆煉油廠在環保方面累計投入2700多萬美元。
履行責任,傳遞友誼
“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做幫助非洲人民改善生活的好事,為非洲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2007年2月,胡錦濤主席在考察喀土穆煉油廠時的親切叮嚀言猶在耳。
中國海外石油人念茲在茲,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參與當地社會發展和民生建設之中,堅持互利共贏、在資源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以前,煉油廠附近社區及周邊村鎮居民看病就醫,要趕到70公里以外的喀土穆市。2004年,喀土穆煉油廠捐建了一所友誼醫院,使當地民眾看病難問題得到了極大改善。喀土穆煉油廠投產之初,喀土穆煉油廠友誼學校隨之興建。10年來,3000多名蘇丹學生從這里畢業,多數考取了蘇丹重點大學。
“中蘇之間的石油合作,對蘇丹來講,最珍貴的禮物就是通過合作培養了許多蘇丹年輕人,培養了許多蘇丹的石油人才。”蘇丹總統巴希爾如是說。
喀土穆煉廠成立之初,當地煉油人才極度匱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國石油集團從長遠著眼,從大局出發,大力培養蘇丹石油人才,逐步實施煉廠崗位蘇丹化。
2002年,喀土穆煉油廠成立了蘇丹化工作委員會,由總經理親自掛帥。此后,為積極推動蘇丹化進程,又專門設立了培訓部。為使蘇丹石油工業后繼有人,喀土穆煉油廠子弟學校興建。這些后備人才,將為中國石油集團的海外事業和蘇丹的煉油事業提供新的動力和源泉。
10年來,喀土穆煉油廠崗位蘇丹化已累計達到364人,中蘇雙方員工比例1:3。在培養了一批技術能力強、適應國際合作、保障煉油廠運作的當地員工的同時,中方還為蘇丹石油工業相關領域輸送了300多名人才。
中蘇員工之間的友好情誼就像一座座橋梁和紐帶,連接、傳遞、加深著中蘇兩國人民之間的情誼。周永康在訪問喀土穆煉油廠時,蘇丹員工司馬義用漢語對他由衷地說出:“中國人喜歡蘇丹人,蘇丹人喜歡中國人,中蘇合作很好。”
“人之相交,貴在知心”。喀土穆煉油廠成為中國石油集團樹立在非洲大地的豐碑,為中國石油集團國際化經營贏得了聲譽,樹立了形象。
璀璨燈火耀尼羅,合作雙贏譜華章。站在十年成功的基點上展望未來,相信喀土穆煉油廠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