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6月21日,微博上就有一消息:“渤海油田有兩個油井發生漏油事故已經兩天了,希望能控制,不要污染。 ”媒體蜂擁而上,但是中海油卻鎮定自若,音信全無。直到7月1日,中海油投資者關系部才發布消息,稱目前滲漏點已經得到控制。半個月之內不見當事單位主動披露消息,其處置事件的“誠意”不免遭人詬病。石油價格在飛漲,人們需要告訴中海油們的是,誠實比石油更貴。
對企業而言,誠實并不僅僅意味著守信經營,也并不僅僅意味著實話實說,更重要的在于能夠第一時間坦陳事件真相。信息披露作為一項義務,中海油這樣的上市公司更應視此為生命。上市公司都明白信息披露是公眾公司向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全面溝通信息的橋梁,真實、全面、及時、充分地進行信息披露至關重要。但是,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意識到,信息披露的時效性是其真實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情出了,要第一時間當面講清楚。更何況,海上油田發生滲漏不是小事件,而是一起可能危及海洋生態環境、影響公共利益的公共事件。任何企業沒有權力隱匿事故達半個月之久。這樣一味“瞞”、“捂”、“封”、“堵”的結果,一方面可能錯失最佳的補救時間,剝奪公眾的知情權,從而加劇對公共利益的傷害。與此同時,此舉也是對廣大投資者的不負責任,也是對企業發展的一種傷害。企業連自身失誤都不敢坦白,發展業績即便言之鑿鑿也未必有人敢信。
拋開高論,說點實際。如今,大型油企在民眾中間的美名并不像其利潤率一樣高。可以試想,油企大佬們做夢都在想改變形象,否則任何一件與之有關的事件都有可能變成危機公關。但要知道,改變形象的前提就是誠實。后退一步,我們相信有關部門有能力控制污染,完美做好善后。但我們更能相信,以如此“遮遮掩掩”的態度,即便結果圓滿,也難平抑民眾心頭對其真實性的質疑。企業拖半個月,或許寄希望于“以時間換空間”,抽身彌補過失。須明確,信息及時披露和彌補過錯是兩個問題。不能以為打碎花瓶,買一個填上就能補救。社會危害的結果不僅可能沒有降低,企業的“人品”更是個問題。
從長遠計,既然企業有視民眾如透明的傲慢,則市場規則必須有對付這種傲慢的懲罰手段。如果不抬高企業傲慢的成本,則此類事件還會繼續。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中,當事公司也一度反應遲鈍,但重要的是,該公司為自己的行為以及污染嚴重后果承擔了以百億美元計的代價。前車之轍,后車可鑒之。目的就是讓企業明白,誠實比任何東西都重要。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