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佩克產量取決于市場需求
中國證券報:您認為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2011年12月以來增產,以及伊朗問題將對國際油價造成怎樣的影響?
魏恩伯格:歐佩克最新的決議是將產量目標訂為每日3000萬桶,雖然該決議影響很小,但證明了沙特再次在歐佩克內部占據了上風。沙特在2008至2009年期間通過其控制權帶來了壟斷聯盟,該聯盟能否維持還要看原油市場前景以及油價是否會跌至遠低于100美元。
伊朗問題的確在影響原油市場,但掌握全球75%石油儲量的歐佩克很清楚全球原油需求并未萎縮,因此不會因需求旺盛而過分增產,那反而會拉低油價。對于石油輸出國來講,價格才是其真正關心的。
杜里安:歐佩克目前還沒有實際增產。去年12月14日簽署的協議僅僅提高了歐佩克成員國的石油產額上限,當時預計為每日3000萬桶。這一數字包括了利比亞和伊拉克的產量,但利比亞的石油產量在緩步提升,伊拉克則由于基礎設施問題石油產量增長受限,因此2012年確切的石油產量尚不能確定。
總的來說,未來歐佩克的石油產量還將由全球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的需求決定。我們對于歐佩克產量的最新調查顯示,歐佩克成員國去年12月平均每天抽采3083萬桶原油,比11月預計的3060萬桶高出23萬桶,達到了三年來日均抽采量的最大值。
中國證券報:您對國際油價2012年均價做何預測?這一結果對經濟增長產生何種影響?
魏恩伯格:國際油價將保持在當前水平。一般而言是經濟增長率對油價產生影響,而不是相反的方向,這是因為對石油的需求相對價格而言不太敏感。油價變動是個動態因素,主要由需求增長和供給約束所決定。
在2011年,較高的地緣政治風險被經濟前景信心惡化所平衡。在未來幾個月內,上述兩個因素可能會帶來令人驚訝的表現。一方面,由于歐洲經濟的持續且顯著疲軟及其對美國和亞洲經濟增長造成的“傳染”風險,油價應該不會突破120美元。另一方面,如果全球性的經濟衰退成為現實,而歐佩克卻不以及時和透明的方式做出反應的話,那么國際油價可能跌破90美元。
基本面是油價波動根本原因
中國證券報:由于國際油價波動幅度的顯著加大,關于是供需基本面抑或是投機行為對國際油價的影響更大的討論日益激烈,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魏恩伯格:如果價格上漲的原因僅僅是投機行為的話,可能會對經濟增長的路徑產生較大影響。然而,當前情況并不是這樣的。我們認為,目前國際油價主要是由基本面推動的。從數據上看,經濟周期仍對國際油價走勢有著引導性影響。過去幾十年間,大宗商品周期反映了經濟周期。從1982年到2010年,美國供應管理學會(ISM)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走勢與美國商品研究局指數(CRBI)走勢基本吻合,這表明實際的供需基本面才是長期直接影響著國際油價走勢的因素。相比之下,投機意愿可能會在短期內對市場造成較大影響,但這并不具有持續的效力。
杜里安:目前的油價受以下幾個因素影響:首先,我們尚處在石油的高需求季節,另外在12月,石油公司也往往因年終清賬而降低石油商業庫存;其次,國際能源機構2011年下令釋放戰略儲備以補償利比亞的石油損失,但石油價格卻沒有經歷業內預計的回落;再次,地緣政治的緊張也是除基本面之外引發油價上漲的一大因素,伊朗的緊張局勢、霍爾木茲海峽的航道安全問題以及尼日利亞因罷工而中斷的石油出口都是影響油價的潛在因素;此外,歐元區的經濟危機也影響到了石油市場,導致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
中國證券報: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之下,您對中國短期和長期的原油需求及其對油市的影響有何判斷?
魏恩伯格:雖然經濟風險猶存,特別是在歐洲,但我們認為市場可能重復2009年的情況,即全球經濟下挫的同時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大宗商品投資者無論從心理到行為,仍對大宗商品投資保持熱情。再考慮到大宗商品的估值周期顯然更長,中國經濟數據欠佳的負面影響相對有限。
具體到國際原油市場,中國仍對國際油價有著重要的影響力。2005年到2010年,中國的新增原油需求占據了全球的65%。另外,盡管中國的汽車數量在過去10年增長了20倍,但其人均汽車擁有數量仍然很低。而且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也遠未結束,這些都使得中國的需求在長期上成為國際原油市場需求和價格的有利支撐。
杜里安:盡管經濟增速放緩,根據中國海關發布的數據,中國2011年12月的原油進口增長了2091萬噸,同比上升5.1%,相當于平均每天增長518萬桶。但中國的表觀石油需求,即普氏能源資訊對中國石油需求的推算量正在放緩,且中國政府未來可能采取的反通脹措施也有可能進一步影響石油需求。不過,總體而言,盡管中國未來的石油需求增速可能會較往年放緩,但仍將超過世界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