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長慶油田的大發展,長慶油田礦區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金秋時節,記者在長慶石油勘探局采訪時看到,目前,長慶油田分布于陜、甘、寧三省區的礦區,以其城市化的氣質、溫馨的服務、濃郁文化氣息,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美好畫卷。
城市化家園提升生活質量
“太好了!太好了!”10月8日,在甘肅慶陽馬嶺鎮中寨村居住了30多年的長慶鉆井總公司職工王侃志,在西安市興隆園小區自己正在裝修的房子前激動地對記者說:“我都快退休了,還能在這里住上大房子,這在原來想都不敢想??!”同王侃志一樣,由于油田住宅建設城市化戰略的實施,目前,長慶油田已有3萬多戶石油人先后從隴東、陜北等油區的偏遠山區搬出來,在西安、銀川、咸陽、延安等大中城市安家落戶。
在長慶油田會戰初期,“井架下面支口鍋,采油樹旁安個窩”是當時石油工人生活的真實寫照,由于當時的條件有限,在一線工作10多年的職工沒有一處固定的住所是很正常的事。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隨著油田勘探開發的拓展,長慶油田曾建了一些大小不同的集生產、生活為一體的基地,但這些基地以服務生產為主,且大多位于偏僻的山溝或荒涼的戈壁,年齡大點的職工甚至已在大山、深溝度過了三代。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油氣開發大場面的形成,長慶油田把改善石油職工的工作、生活環境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在加快油田發展的同時,本著“讓老職工先受益,讓一線職工先受益”的原則,下功夫給職工辦實事,在完善配套咸陽、延安等中小城市基地的基礎上,到本世紀初,又在西安、銀川兩個靠近油田的大城市建成了5個現代化小區,其中一個小區住戶規模超萬戶。
在地處銀川萬戶規模的燕鴿湖小區和位于西安7000多戶規模的涇河園小區,一半以上的住戶是鉆井、采油等一線離退休職工。從甘肅慶陽的山溝溝搬到涇河園小區居住的退休職工梁萬科告訴記者:“昔日在油田一線辛苦了一輩子,如今80多歲還能安居大城市,就醫方便,參加老年大學學習和各類老年人活動也方便?,F在,我覺得自己比原來精神好多了,就連腿腳也比原來靈活了!”
溫馨家園構建和諧生活
“水管子漏水了,趕快給4411打電話,讓維修隊的人來修!”“大過節的,都放假了,往哪里找人啊!”
這是10月2日上午9時許,住在長慶油田西安興隆園小區的小兩口的一段對話。
讓小兩口沒有想到的是,維修隊不但有人值班,而且5分鐘后就趕到了家里。長慶油田所有礦區均開設了24小時值班電話,無論什么時候,只需打一個電話,就會有人上門服務。這只是每個住宅小區設立的眾多服務項目中的一項。興隆園服務處負責人告訴記者:“生活無小事,這些事情解決不好,輕則影響居民情緒,重則還會影響企業形象。”
長慶油田礦區服務系統以這樣的服務理念、站在這樣的高度,在各礦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服務活動。長慶油田把居民對服務的滿意率作為考核各個礦區政績和管理人員能否勝任的核心指標,納入責任管理。
燕鴿湖物業服務處負責管理著長慶油田目前最大的小區——燕鴿湖小區,住戶多、成分復雜,1萬多戶住戶,來自41個單位,子女常年不在身邊的老年住戶達3000多戶,其中單身老人和職工遺屬達86戶,服務難度大。針對這種情況,燕鴿湖物業服務處采取差異化服務策略,對普遍問題靠前設立服務點及熱線電話服務,對特殊住戶發放便民卡、建立信息檔案,對孤寡老人采取定樓、定戶、定人、定期上門包戶服務等,受到居民好評。居民高興地說:“在這里,我們需要的,物業部門都周到服務了,就是我們沒有想到的,物業部門也提前想到和做到了。”
文化型家園培育社區品牌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環境的改變,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越來越高。長慶油田礦區服務事業部把創建學習型社區和文化型社區作為礦區建設的目標,著力打造具有石油特色的個性化社區。
進入10月份,陜北的天氣已經很冷了,但是家住延安市長慶河莊坪小區住宅三區的張大媽,每天晚上總要抽出半個小時時間,在家門口文化廣場的健身器械上,伸一伸腿,扭一扭腰,鍛煉一陣子。“年齡大了,身體最重要,現在我們不但可以在小區的花園里打牌,還可以在家門口的健身器械上鍛煉身體,真是要甚有甚(陜北方言指要什么有什么)。”張大媽逢人便說。
河莊坪小區在1993年就已投運,在長慶油田小區中屬于老字輩。河莊坪小區物業服務處負責人孫常印說:“河莊坪住宅區雖然建得早一些,但在文化設施建設上沒有欠賬。目前,服務處在每個分區都開辟了文化廣場,安裝了多功能健身器材及戶外棋牌桌椅,建設了羽毛球場、籃球場等體育活動場所,為居民提供了體育文化娛樂場所。”
河莊坪小區文化建設只是長慶油田礦區文化建設的一個縮影。在陜西禮泉和靖邊縣的兩個長慶油田小區,其以優美的環境、標準化的管理和優質的服務,雙雙晉升為國家級“綠色文明社區”。
現代化的小區,不但給石油人創造了溫馨、和諧的工作、生活環境,也為推進當地社會文明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攝影徐志武